让我们回到1974年的意大利。
日后享誉世界的铅黄电影(意大利的特定类型惊悚电影)导演,时年34岁的Dario Argento(达里奥·阿基多)在拍摄他的代表作《深红》时结识了既是女演员也是编剧,时年24岁的Daria Nicolodi(达里亚·尼科洛迪),彼时他刚刚跟前妻离婚。
两人的关系进展可以说是相当地快,1975年,他们的女儿艾莎·阿基多出生。
伴随着这对始终未成婚,最终在1985年分居的情人生涯的作品就是以《阴风阵阵》(1977)、《地狱》(1980)、《泪之母》(2007)三部电影组成的“女巫三部曲”(The Three Mothers),他们两人共同确定了这系列作品的世界观。
阿基多选中了“与魔法有关的学校”,尼科洛迪则根据自己童年时的经历用一些经典童话包装了自己祖母讲过的故事。
“祖母曾在一所法国的音乐学院进修,但在发现那所学院的官方教学不过是黑魔法学校的幌子后就逃离了那里”。尼科洛迪的想象为这个惊悚故事带来了更多童话色彩,《白雪公主》、《蓝胡子》,这个故事原本应该发生在十几岁孩童们的寄宿学校中。
跟最终成品不一样,原因是不能用未成年演员
在她的想象中,孩子们会在大人们不协调的一举一动中逐渐察觉到老师们正在不断把不听话的学生们找个借口整到消失再抓去杀掉,在影片的最后打倒藏在学校里的不死女巫逃出升天。
不过小演员不能用,主角就变成了“被女巫们强行困在寄宿制芭蕾舞校中扮小孩”的不那么小的少女们。
可不能迟摘花
如果各位有看过后续作品《泪之母》,应该会知道我们来到这所学校念书的美国女孩苏西并不是一般人,她的正体实际上是与这部作品的反派“黑王后”正对的女巫“白王后”的亲孙女,“白王后”同样取材自尼科洛迪那位神通广大的祖母。
纯花看起来总有种慈祥奶奶的感觉
不过在本作,这些还都是后话。
你可以看出《阴风阵阵》的主人公正是剧本作者尼科洛迪为自己准备的角色,是的与最爱的导演先生一起写作,为两人的爱准备的电影。
然而我们都知道,《阴风阵阵》的主人公苏西·班尼昂的扮演者是当时28岁的美国女演员杰西卡·哈珀。
影片开头,在哈珀附近瞪着她的这位路人就是尼科洛迪

这个选角主要是为了这部电影能够在美国打开销路,尼科洛迪在选角结束后实际上也得到了片中的二号角色,跟苏西并肩战斗的好友萨拉的出演机会,然而她拒绝了,仅仅只是在开头这里加入了一个瞪着主人公的路人并亲自扮演。
但要是放任他们吃人就会出现更多的牺牲者!
Cool如此说道。
你在这里就能发现,本作中“人”与“熊”所处的两个世界,其实也是作品跟观众乃至作者的边界线。
以上事到如今也只是一些八卦而已,在这里聊到这个故事主要旨在说明《百合熊风暴》除开对达里奥在景深上手法的显然效仿之外,其刻意选择《阴风阵阵》作为致敬对象的缘由是一点次元壁之外的东西。
“你的爱,是真的吗?”
如果是真爱的话,那堵断绝之墙又怎么会真的把你们隔绝呢?
仅仅是一个选角而已,热恋的男女真的会走到后来那个样子吗?
在中国《阴风阵阵》本身都算是冷门片子,《百合熊风暴》对我们来说就是一部很直接的百合动画,我觉得这反而是一种优势,给了观众免于被参考作品内容影响,更好地感受作品想要阐述的“真爱”的主题。
几原:这个嘛,说到「性到底是什么」,我的观点是她存在于生与死的界限处。「喜欢」这一行为的极限便是死亡。我觉得涉及到性的感觉很不错,当然也有讨厌这样的人。可能有些人是「想要百合维持柔软的感觉」呢(笑)。
森岛:我并不讨厌轻柔的百合,但我会在意作家是站在什么立场来描绘女性之间的恋爱的。会去想作者选择了将哪些部分呈现出来,而不会因为涉及到性就说她是真格百合,不会因为没涉及到性就说她是清淡系。不过有时候也会有「这个人什么都没考虑,只是一味地让角色们卿卿我我啊」、「可我竟然也萌上了!」、「这样也不错嘛,求更多」类似这样的各种心路历程(笑)。
《百合熊风暴》在以省钱闻名的几原动画中也算是最省钱的一作,而除此之外它的另一个特点是相比其他几原作品对“爱”本身更加深入的诠释,这一点我认为受到了森岛的影响。
我能为你放弃我的身份,我的生命,乃至我的一切,那我们之间的感情就能被称为真爱吗?
以上的内容似乎是一个人为了实现爱所能做出的一切,但现实往往事与愿违。
本片结局抛出的疑问除开再度踏上银子跟红羽命运的人与熊之外,也有“人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选择了成为熊”是否就能代表他们获得了真爱这一点。
日后《皿三昧》世界观设定要素的“来自星星的王子和公主”,“欲望/爱”是直接承袭自本作,而那部作品所探讨的“欲望”和“爱”是“力比多”和“圣爱”,放在本作就是讲坛背景中互补的“鸽子”和“百合花”。
本作中显然的教会女学校设定会让人想到基督教,而说到基督教中的“鸽子”跟“百合”,前者代表着“圣灵之爱”,百合就很有趣了。
如今“百合/Yuri”作为“女同性恋”题材的代称已经被广泛使用,不过对这一品类有了解的话会发现现实中女同性恋中的很多内容不会在百合作品中出现,与其说是“女同性恋”题材,倒不如说是Love Comedy的特定分支。
提出者一般被认为是《蔷薇族》的伊藤文学,据他描述这个提法是跟代表男同性恋的“蔷薇”相对的概念,提出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八十年代随着OVA商法的代表作品《奶油柠檬》系列的逐渐受到关注。如今很多被认为是百合作代表的作品在原作的眼中并不属于这一狭义范畴,例如一己之力让“百合”这一小众题材在新世纪成为单独门类的《圣母在上》。
也就是说,《少女革命》是诞生在如今我们所熟悉的现代“百合”之前的作品,而《百合熊风暴》则是其后。
那么在这个时候又该为这一无根之花做怎样的注解呢?
喜欢着百合的人们难道只是被想看女孩子贴贴的欲望驱使的人们吗?
那他们心中的疲惫又该如何消解呢?这个百合花园提供的只能有感官冲击吗?
这部小小的作品为它的答案找了一个大大的前辈来帮忙。
城池、高墙、蜂蜜、百合花、鸽子、誓约之吻、真爱。这些奇奇怪怪的东西出自同一部基督教典籍,在现代同样被认为是纯粹的小黄诗的歌上之歌,讲述所罗门之恋的《雅歌》,这个不知道为什么很多相关文章都没提,其实还算明显。
我是沙仑的玫瑰花,是谷中的百合花 。
我的佳偶在女子中,好像百合花在荆棘内。
我的良人在男子中,如同苹果树在树林中。我欢欢喜喜坐在他的荫下,尝他果子的滋味,觉得甘甜。
因为其过于神秘的描述,在卡巴拉神秘主义中《雅歌》是相当重要的文本。即使跳出神秘主义,犹太教框架下过去普遍认为这一作品阐述的并非男女情爱和性欲,而是超越性的神之爱。
哇 百合神降临啦
露露跟银子两个人经常呆着的那个小树和纯花最后的大翅膀
都是“生命之树” = “神”
来吧!如今大门已经打开,活着的一切生物,人与熊的夙愿都将在此终结!
你也可以在同世代曾经用过这类neta的作者的后续作品中看到它的影子,比方说最近的《机动战士高达GQuuuuuuX》,那部作品中把载有另一个时间线拉拉的艾尔美斯叫做“沙仑的玫瑰”是借用这一主义中把其视为创世神代称的理解,暗示拉拉是那个世界的中心。
以此,“几原邦彦的百合”将专攻“爱”的实在性。
我夜间躺卧在床上,寻找我心所爱的;我寻找他,却寻不见。

是因为不想要变成透明的,才会有颜色,还是反过来呢?
不论是把红羽家里搞成北海道风格的熊熊二人组还是漫天飞雪中的熊的国度都透着点在事实上被透明化乃至抹除的原住民阿依努族以及苏联的味道。
按道理来说变成透明是为了躲避熊的袭击,所以是前者才对。结果是“人”从“熊”的世界消失了,而人眼中的人和熊依旧存在,所以“透明”这一概念似乎只是针对“熊”的透明。
你在哪里?好想要见到你,等到真正见到你的时候,我却静静等待着你的醒来。
我刚离开他们就遇见我心所爱的。我拉住他,不容他走,领他入我母家,到怀我者的内室。
耶路撒冷的众女子啊,我指着羚羊或田野的母鹿嘱咐你们:不要惊动、不要叫醒我所亲爱的,等他自己情愿。
一开始红羽在本作扮演的是《雅歌》中被书拉密之女追逐的男人,而银子是那位几天不见就害怕他从自己的世界中消失,在街上拉着他就往自己家里走的女孩子,后来又反过来了。
不过后面这集就没那么好色了。
我给我的良人开了门;我的良人却已转身走了。
他说话的时候,我神不守舍;我寻找他,竟寻不见;我呼叫他,他却不回答。
城中巡逻看守的人遇见我,打了我,伤了我;看守城墙的人夺去我的披肩。
耶路撒冷的众女子啊,我嘱咐你们:若遇见我的良人,要告诉他,我因思爱成病。
我的病,就是我的傲慢。
多年前曾相遇的人与熊,人的心里想着的是“如果熊是人就不会被欺负了”,而熊的心中也是这么想的,至少她的记忆这么告诉她。这显然是人作为断绝之壁这一侧主人的傲慢。
应该放小时候红羽因为照顾银子被打那张的
但是因为这个很好看又找不到地方插就放在这里了
那么反过来说,因此感到愧疚,当红羽选择放弃人的身份成为熊,见证了这场献身而为之感动的观众是否依旧是傲慢的呢?
显然是的,我们误以为这是一场献身,红羽在最后明白了真爱并非要求他人逼近自己,而是主动前往对方的世界,多么伟大的牺牲,她成为了人类眼中的敌人,不得不排除的存在。
而“人”与“熊”的关系毫无改变,待到安息日结束,一切又恢复日常运转。
类似《思春期默示录》中“欧蒂娜为什么是短发”,这也是一个对观众的挑战。
打个比方,如果把作品中的“人”与“熊”视作“观众/导演”与“动画”。
那么被越过的“断绝之壁”就是“次元壁”,始终作为熊和母亲绘本故事阅读者的红羽可说是观众在风暴中的化身。
那么回想一下,在观看的过程中是否有过为银子的执着感到兴奋的时候呢?
“红羽希望银子变成人”,观众正是动画中“透明”的存在,盯着发光的屏幕筛选着主角。
我们有一小妹;他的两乳尚未长成,人来提亲的日子,我们当为他怎样办理?
他若是墙,我们要在其上建造银塔;他若是门,我们要用香柏木板围护他。
《阴风阵阵》中死者砸碎的天花板在本作中变成“朋友之门”,其意义在于“门”与“墙”的对立。观众渴望作品的世界穿过门的冲击力,自己却很少到那边去,这个是现实原因。
这个构造完成的更好的是之后《皿三昧》的自杀循环,用“圆环”这个概念进一步描述了作品世界跟观众世界的相似性跟交点。《百合熊风暴》的特色就是对爱的不断追问以及最后没有答案的问题。
来自:Bangum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