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Y》是一次失败的成功,但不是一次成功的失败。
总体而言,不是烂片,观感舒适,像动起来的漫画一样线条分明,也有相对不错的喜剧色彩,但看完以后却很难让人觉得这是个喜剧,上次给我这种感觉的还是高达GQuuuuuuX。
相信很多人关注这部动画,是出于两个原因,其一为京阿尼,其二为14年前的经典叫好不叫座动画《日常》,或许《日常》也确实能折射出《CITY》表现不佳的理由。
《日常》动画在问世后的十四年间,一直为人所惋惜,明明是个好作品,为什么当年看的人那么少,为什么这么久以来都迟迟无法出续作动画,但却很少有人提到《日常》好在哪,很少有人提到《日常》为什么叫好不叫座。
因为电波。
电波系已经是一个老到不行的词了,但每当我们遇到无厘头却意外能get到点的桥段,总是会不自觉地用“对上电波”这个表述。电波系终究只属于一小部分能看懂的人,更多的人会被拒之门外。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不是《日常》非常成功,而是十四年来每年都有那么一批新看的观众能对上电波,所以呈现出一种很多人都在夸《日常》的现象。
但《日常》也确实因其“电波”而优秀,尤其是当见证了大量的荒诞现实后,出现一句“我们所经历的每一个日常,也许都是接连不断发生的奇迹”,让整部作品的内容由此升华,也让这句话镌刻在每一个完整看完的观众心中。
很遗憾,《CITY》的电波用力过猛,却没有得到配套的升华。
《CITY》相比于《日常》更群像,塑造的人物更多,故事也更加荒诞离奇,以至于很多时候会让观众疑惑“卧槽这是正常人吗”,因此新仓这个在CITY里过于正常的人作为吐槽役就很好地发挥了连接观众与剧情的作用。
然后继续荒诞不经,很多时候荒诞到令人觉得尴尬甚至无聊,只有荒诞没有现实,看到最后唯一的感想是,很遗憾,我被《CITY》筛选下来了,已经不能像小悦茉莉那样对一切感到好奇与幻想了,已经变成无趣的大人,不再适合这种电波了。
就像南云新仓最后在河堤上感叹,夏天结束了。
之后想说的,在制作方面。
我能感受到制作组在制作时想方设法地举例新创意来让观众觉得有趣。是的,他们太有创意了,我曾毫不吝啬赞美之词地夸奖第五话的9个分镜同时进行是天才之举,是京阿尼的炫技与自证,但第五话过后,新的活再也很难让人觉得惊喜。包括但不限于默剧,舞台剧,类真人秀,甚至最后一话的歌剧,表现形式新颖,但却能从中读到一种“没有活儿了,拉垮了”的悲哀。创意的背后竟然是令人昏昏欲睡的单薄无味,这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
相比于《日常》中仅局限于JK三人组和博士名乃二人这两个小群体各自发生的事情,以及交汇到一起的事情为主脉络相比,《CITY》的群像塑造过于失败。由于需要讲述的故事群体太多,以至于到最后,他们想让所有人物全部出场露个脸,我却只能一脸问号:哎?这谁?他干过什么?这又是谁?她叫什么来着?
这是已经被很多漫画读者骂过的点了。老实说从第五话的那个9分镜开始,我就已经觉得有好多新出场的人着墨太少,但直到完结都不能让我认识他,大概是真的在剧情安排上出问题了。
那么或许从最开始,《CITY》就不是一个适合动画化的漫画。它的内容过于细碎割裂,作为四格是很有意思的,但把一集二十多分钟的番剧割裂成六七个part,很怪异,很难让人集中精力。
所以很遗憾,京阿尼还是没缓过来,它还在努力,但过犹不及。
来自:Bangu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