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N评分:8
简评:“滑稽故事外壳下人文关怀之心”
好长时间没写动画简评了。
有不少作品都喜欢塞一点现实世界的东西,这当然不是指拍摄风景加滤镜就堂而皇之当作背景的省钱之举,倘若做到无神世界那种自带喜感也未尝不可;也不是指oped干脆使用现实画面,不过不显喧宾夺主做到浑然天成如FLCL那样也可圈可点。
我想描述的是诸如物语或绝望老师那种利用描绘主体切换带来的新鲜感和潜藏的恶趣味使得现实成为动画一部分的例子。
空中秋千就是这样的一个极好的案例。
首先是故事的讲述方法。
某种程度上11话故事一直围绕着男主的心理(精神)诊室,小中大设定不断切换的伊良、绝大多数画面以真人出场的真由美以及时不时从屏幕上打开一扇窗户补充说明的福井老师。故事的架构也貌似为一个一个的单元剧,旨在介绍各种有趣(当然对患者而言并非有趣)的心理疾病并给出装模作样的治疗方法的医疗剧。
如果果真如此那这部作品的上限便只能达到不错,远远上不到佳作的行列。
让这部动画能跻身优秀之列的第一个法宝,就是故事本身的内部统一和全篇串联性。
不少动画的名称和第一话的单集名称重复,比如学生会的一存,事实上后续还有23456等等。空中秋千的名称就是从第一话恐高的秋千表演者的故事而来,在我以为动画真如标题而言讲述一个怪异的百变之星男性版故事时,在安慰剂效应和ed之后出现的第二例病例让我意识到这个故事的主体是在治疗而不是秋千男。
而第二话之后,监督的小巧思便开始露出了真面目。
前来就诊的患者,正是18日举止怪异的公务员,而就诊时间则是17日,并且此时的垃圾桶已经有了第一针。
随着集数的推进,看似单元剧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最后一集的医生正是把第六集的儿子带到诊所的,而18日要到电话的服务员把热咖啡倒到了第二集压抑男的身上,而压抑男早在前两天就去找医生诊断病情了;第七集的黑道在19日威胁第一集的秋千男,后者在20日看到的新闻所写的老人正是第十集掌控第四集棒球男的老板,也是17和22日两次对第八集的记者男的提问表达欣赏的前记者,他的专职医生也是主角的上司,女婿成为了第五集的患者;第八集的记者男在18日为第三集的小说男奔走,而小说男的作品改编电影包含了第九集演员男23日的面试角色。
故事和故事之间粘贴在一起,在同一个场所大家为着不同的心理问题而苦恼。
其次是故事的表现对象。
被打过针的患者会变成符合他们心理问题的代指动物,对手机痴迷的少年变成了不停点头的啄木鸟,对前妻性压抑的公务员变成了拥有巨大牛角的犀牛,娶了上司女儿前途无限的医生变成了迎合周围人的变色龙;而最后两集没有变成动物的设计也很值得玩味:第十集的老人没有变成动物在我看是因为作为旧时代走过来的人,对于年轻人认为时髦的心理疾病感到不值一提,他的内心也许就没有心理问题这一选项,因而更无从谈起缩进动物化的躯壳中,他所代表的是社会中对心理问题持保守看法的人群;而最后一集的医生的变化可能在本身之外,他的压力并没有到达心理问题的级别,苦闷和不理解的黑色斑点变成了囚禁金丝雀的牢笼,同时把沉迷手机的儿子和崩溃的妻子关在了自我的深渊中,他所代表的是社会中存在心理问题但没上升到疾病的很多人,换言之就是我们。
无论是患者,还是正常人,大家都在这个故事的漩涡里。
然后是故事的描写手法。
这是我称其为极好案例的一点,即大量有所意指的现实要素。
医生在故事中如同化工的反应釜,他的作用是给每一个患者一个找到问题解决方法的契机,或是在事情有所好转的时候把病人向前推一步,我们发现在同一时间他可以出现在不同的受诊者身边,以不同的形式和面貌;而护士就是那个反应釜中的催化剂,她基本上只出现在诊室,作用就是发杀必死和打针(其实对于打针这一点也非常有意思,通过时间推断和看垃圾桶的针管数量可以推理出十一位患者的看病顺序)每次出场使用真人,而伴随而来的是患者的真人化;另一个真人出场的就是补充说明病症的真实的医生。
在我看来这种设计的意蕴很清晰:故事中的伊良医生只是故事的编造者,而护士、患者和福井医生是真实存在的故事参与者,生活中或许不会有这么一位有趣的医生为我们提供建议,帮我们走出阴霾,但是其余三者的的确确是真实的。
另一个实拍内容是每一集不一样的ed,这些镜头都是与下一集出场的患者身份高度绑定的,这种推理一样的感觉或许现在一口气补完不太能感受到了,在追番的时候猜测下一集患者肯定是一大乐趣吧。
最后是故事本身。
当然,如果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那空中秋千也只能算是盛名难负,故事本身的趣味性和每一集的完成度,乃至每一个故事所想表达出来的思辨观点和对现实的思考判别都值得一聊。
这里就第六集的内容来稍微展开说一说吧:
09年的作品中还没出现智能手机,不过成迷于按键手机也不是一件新鲜事了。这集的主角出身于一个很标准的中产家庭,比较优渥的家境和对家庭漠不关心的父亲导致了本人性格的扭曲,一方面是缺乏面对面真诚的沟通,另一方面是对儿子的要求尽可能满足。这样的家庭催生了儿子的手机中毒,或者说是对现实毫无兴趣。
为了让自己看起来合群,主角对于所谓的朋友表现出谄媚的姿态,只是小团体头头随口一说自己就当成头等大事,而现实的苦闷和空虚又促使其一口扎进虚拟世界中,青春期的自我意识过高让自己陷在“我朋友很多”的泥潭中,忍受着并不把自己当成朋友的同学的挖苦和奚落。
直到开始接受医生的治疗,其实说是治疗不如说是单纯让他看清现实,几百条的短信没有意义,并未当成自己人的小团体领袖没有意义,随波逐流趋炎附势的想法也没有意义,目光投向自己真实的生活,投向爱自己的母亲和关心自己的人们才是有意义的,被他人意见随意左右自我怀疑只会加深自己的内耗罢了。
于是,少年走向平安夜的患者聚会。
空中秋千的每一位病人可能都称不上是完全治好了:患得患失的记者依旧担心社会的黑暗和关没关煤气;童星转型失败的演员很难立刻就抛弃过往的自我人格;抛不出绝杀球的三垒代打投手可能投不出160码的强球;看到尖端就缩成一团的黑道还需要跟秋刀鱼搏斗,但是大家都往好的方向迈进了一步:主任女婿在平安夜可以和妻儿一起为球队欢呼;小说作家找到了能够往下写书的念头;恐高的马戏团表演者能再次站上秋千;对前妻耿耿于怀的公务员能够祝福她的幸福。
我能从每一个故事中感受到制作者对每一位社会成员投出的关怀的目光,不是那种天下无人受病痛折磨的宏愿,也不是出于猎奇想法的奇观展示,而是单纯的告诉健康的人们社会中还有这些人的困难,告诉罹患心理疾病的人们有人在讲你们的故事。
这样就很好了,不是嘛。
来自:Bangu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