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发布

即时快讯 0

藤本树的“电影感”是被剧情本身明确指出了的。蕾塞篇的结构就是首先通过电次和玛奇玛观看电影的过程完成对电影感“犯罪预告”式的陈述,然后用剧情切实的对“电影感”进行了展示。这是藤本树天才的思路。

所以藤本树的电影感是什么?坐在屏幕前,大部分时间在不高的情绪波动中度过,但是逐渐的被动接受着暗示角色的细节,直到某一幕,“不知怎么的理解了”角色,不知怎么的理解了角色的行动,情感跑在了一切理性分析的前面,然后,连自己都感到惊讶的,潸然泪下。这是开篇电次和玛奇玛观看电影的情节,看完全部电影后才知道,这段情节是明牌了。

蕾塞篇的“某一幕”,毫无疑问是最后一幕,蕾塞在离开前改变心意,任着自己的本心前往咖啡馆,乡下的老鼠不再管城市里的危险也要去见城市的老鼠了,然后果不其然的被城市的危险——控制的恶魔杀死。死之前考虑的事情是想要告诉电次,“自己也没上过学”,这句话背后,是想坦白自己伪装下的内心。看这一幕,之前看到的关于蕾塞的角色的暗示的一切已经化为对她“不知怎么的理解”,情感抢跑,潸然泪下,电影开篇对电影感的“犯罪预告”完美应验。真是让自己感到惊讶的体验。再一遍,这是藤本树天才的思路。

好吧,情感抢跑完了,可以让理性谈谈我对蕾塞的理解了。一个受困于自己过去不幸经历的人,一个本性善良却又被训练为恶魔的人,一只内心幻想突破枷锁的乡下老鼠。这其中能看到多少自己呢。

来回忆一下细节吧。蕾塞对于电次在公安卖命,不能享受一个16岁日本人正常的生活的处境是非常打抱不平的,这背后承载着她对自己相近的经历的强烈不满。所以说她受困于自己过去的不幸经历。蕾塞反复重复着自己不想杀人,也向电次强调救了自己也等同于杀人,这是她本性中的道德观和善良的声音,但是她所受的训练也让她可以跨过这些声音杀戮。所以说她是本性善良却又被训练为恶魔的人。蕾塞念念不忘和电次一起逃走的选项,背后其实是她内心总幻想着不再当乡下的老鼠了,她想做城市的老鼠,想享受作为一个人“理所应当”程度的幸福。所以在电次提案一起逃走后,最终在列车前,蕾塞冲动也好犯傻也好,任由了她的本心,向着“城市老鼠”的生活而去,也果不其然的因城市的危险而死。这样的蕾塞,一个死在走向“城市的老鼠”生活路上的“乡下的老鼠”,对于她最后一幕奔向咖啡馆的行为,我的情感远快于我的理智进行了理解,然后,潸然泪下。

稍微展开了说,对于蕾塞来说,“城市的老鼠”和“乡下的老鼠”的含义是很明确的。“乡下的老鼠”就是保持现状,哪怕违心哪怕不满,也继续当炸弹恶魔,这样相对安全;“城市的老鼠”就是和电次远走高飞,享受一个日本人“理所当然”程度的日常的幸福,但是就要面对追杀和清算的危险。电次让她面对了自己想当“城市的老鼠”的内心,最终,“乡下的老鼠”在奔向“城市的老鼠”的生活的路上死去。

引发理解和共鸣的蕾塞,一场悲剧,一次天才式的“犯罪预告”和实际展现,这就是我所看到的“电影感”。中山龙采访时说的“电影感”和不太相干的“真实感”混在了一起,他恐怕确实是理解有偏差。

来自:Bangumi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图片 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