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京吹是我最喜爱的作品之一,特别是第二季、利兹与青鸟让我多年都无法忘记。第一次看时觉得第二季和丽奈逛学园祭那半集是在浪费时间,没有故事了凑时长。到了几年后再看一遍时才发现那半集绝非闲笔,更像是周星驰的《食神》中开场部分四大名厨比赛中四道菜的隐喻(周星驰眼中的四类失败的电影创作方式)。
大家可以回忆一下:女仆沏茶,代表了京都带火的日常系;猫猫女仆沏茶,代表了当年日常系的大量跟风者;甜品店代表了恋爱喜剧,百合耽美之类;占扑屋代表了当时大火的异世界和异能战斗类;泷老师和一群女生握手就不用说了;丽奈打断泷施法大概代表那些胃痛恋爱剧;撞到香织的布偶可能代表了京都自己的幻想题材。结合主角当时的评价就可以看到京阿尼对于特定题材的态度。
而京阿尼想要的题材就在逛学园祭这集的后半部分:久美子和麻美子的故事;泷老师、亡妻和花店店员。直到逐渐看懂之后才深感第三季导演编剧被群嘲才是本剧最大的遗憾,原来从一开始创作者和我们这些普通观众就不在同一个维度上。
#2
依我所见音乐是形式,是表面的故事。京吹的剧本中久美子剧情的线索在“理解人心”方面的成长历程,这点和她最后成为教师是相互呼应的。
第一季的二次甄选久美子为丽奈鼓掌是私情;第二季使用表面功夫劝服了学妹认真参加是形势所迫;第三季开始时没有理解真由用“哑巴里”表达的担忧,使用了空洞的大道理来说教;最后她终于顿悟了做出最符合集体利益的行动,并且用不容置疑的宣言保护了真由不被排挤。
久美子12集的行动体现了京阿尼视角下,一个集体的领导者所必须的人格魅力。这时的她是有资格站在领奖台上,接受众人的掌声的。
#3
京吹是群像剧,每个人都要有动机、有成长和顿悟;还要有有令人信服的叙事逻辑和人际关系。对编剧来说简直是地狱,原作者就不止一次的原地吃书。人物众多、关系复杂的《权利游戏》的作者马丁叔,水平没人质疑,但是到现在还没写成一个能让每个读者满意的结局。
还记得南中四姬所在年级的遭遇么,大家说她们是否可以代表日本「失落的一代」?
#4
直到去年终于看到了结局。。。第三季最后一集,给我一种莫名的非现实感,甚至有点阴间的感觉。。。这一集就像是在做梦一样。如同本季第一集开场,就像是久美子做梦的一样。
难道京阿尼眼中的真实的故事应该是这样的:全国金奖还是没有能够拿到,久美子毕业后回到了已经走出低谷的社团,继承先辈们的意志,坚定的走过一道又一道阻碍,带着新的学妹学弟们继续努力。
发现这样的想法让人脊背发凉,京阿尼终究还是把自己的故事写画了京吹。不知道大家看到前辈们挥手告别,转身离去的镜头之后会有什么感想。如果真的是这样,无法想创作团队是用什么样的心情来做这个动画的,如果是内心脆弱的人应该根本无法承受吧。
想到这里,我觉得以后京阿尼出现请社外监督之类,甚至冲击奥斯卡也不会是什么意外的事情了。
#5
总结一下我的观点,京吹是京阿尼给观众的志愿,给有才能的人的情书,给自己的镇魂曲。它和武吹不在同一个维度。
#AI生成的python代码也一言难尽啊
#生成一个输出“久美子很伟大”的ACII艺术的python代码,中文要用其它字符组合输出。
#感觉AI还是理解不了字体的说,kumiko_art.py
def create_kumiko_art():
# 定义每个汉字的字符画表示
chars = {
"久": [
r" __ ",
r" / ",
r"| |",
r" __/ "
],
"美": [
r" / ",
r" / ",
r"| |",
r" __/ "
],
"子": [
r" () ",
r" / ",
r"(____)",
r" "
],
"很": [
r" _ ",
r" | | ",
r" |_| ",
r" "
],
"伟": [
r" / ",
r" / ",
r"| |",
r"| |"
],
"大": [
r" / ",
r" / ",
r"/ ",
r" "
]
}
# 组合字符画
text = ["久", "美", "子", "很", "伟", "大"]
for i in range(4): # 每行高度
line = ""
for char in text:
line += chars[char] + " "
print(line)
print("n由ASCII字符组成的'久美子很伟大'")
# 京阿尼有几个作品已经很好了,但还是没达到宫崎骏等名导演的高度,继续努力。
# 京吹前期日常情节事实上成了吸引原有观众的幌子
# 就像这篇评论,没有python做标题的话会有几个人进来看呢
if __name__ == "__main__":
create_kumiko_art()
来自:Bangu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