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触到这部动画是24年,这两天意外翻出了之前的读后感。
注意:包含《来自新世界》的剧透。包含《道诡异仙》的轻度剧透。
---日记开始的分界线---
24/10/16
**11:00** 大约凌晨三点开始看《来自新世界》,一口气把二十五集全部看完了。这是一部能够引人思考的番剧。在熬完整个通宵看到最后一集的经历里我意外地找到了一丝丝当年看《炎拳》的感觉。先说结论:这是我目前最喜欢的动漫之一,完全可以和《命运石之门》肩并肩。看完之后感觉胸口有点闷闷的,感受到一股强烈的冲动叫我写点什么,就马不停蹄地写了这篇读后感。本来这两天作息就很不规律,再加上刚熬完通宵可能脑子不太好使,还请见谅。
首先一句话总结一下吧:这是一个从残酷的现实里寻找并坚持信念的故事。
主角生活的世界可谓是悲惨至极,让我想起了《人类简史》中的观点:我们已经成神了,未来我们需要面临的头号问题就是如何不被自己的神力所毁灭。在这部番剧里,极小部分人类有了超能力,但是玻璃大炮。为了制衡人类互相残杀,人们身体里都有着愧死基因,从而无法对同族下手。可是这也带来了如下几个问题:人们的超能力可能会在潜意识里无意识地触发,造成周围生物的变异死亡与其他负面影响——这类人被称为“业魔”。不受愧死基因影响的暴力杀人犯可以轻松毁灭整个人类社会,几乎没有任何方法能够与之抗衡——这类人被称为“恶鬼”。最狠的是有超能力的人为了避免愧死基因的触发,使用裸鼠基因将所有没有超能力的人变成了基因改造的“化鼠”,并掩盖真相,将它们作为野兽与奴隶随意使唤。
上述的三个问题不仅在文中的世界观里做到了逻辑自洽,而且与现实社会中科技进步的副作用有着几乎一一对应的关系。或者说这就是现实世界里的矛盾被以一个更极端的方式展现了出来,主要是如下三个方面:科技进步本身的未知性带来的矛盾,人类个体之间的矛盾,以及人类群体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的存在,高科技反而带来了低生活,日本整个国家也就几万人(现在日本的人数是一亿两千万左右),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完全无从下手的反乌托邦大粪坑……
番剧中有很多支持这个比喻关系的细节,比如说导致业魔的核心原因是灵力的泄露,但哪怕是普通人也会有无意识的灵力泄露。目前人类聚落的总体解决方法就是将所有聚落中的负面灵力导向无人区与古战场,随便里面的生物怎么变异。这也导致了东京作为古战场与业力的主要排放地成为了一片禁区(污水排放/全球变暖)。再比如主角的人类聚落为了抑制恶鬼的出现而刻意歪曲价值观推荐孩子们通过早恋释放压力,同时饲养怪物并秘密猎杀可能成为恶鬼的孩子们(快乐教育/无差别枪击案)。又比如大反派化鼠在剧终的审判庭上声嘶力竭地呐喊“我们也是人类”,但却没有人听,哪怕主角团里的化鼠大将军也对人类与化鼠之间不死不休的矛盾供认不讳(全世界保守民族主义的抬头与美国的身份政治小团体大乱斗)。这一切与现实中发生的事件往往都能找到对应关系,只不过把原本波及一楼的枪击案变成屠城灭国的失控超能力者,将矛盾以更加极端的方式展现了出来。我在看番的时候完全把自己置身事外,直到现在回过头看才惊觉作者在2008年1月写出小说原著的时候眼光有多么长远。
无疑,这是一个充满恶意的世界。而女主角的经历哪怕在这个残酷的世界里也算得上惨:小时候暗恋的对象品学兼优,结果成了业魔无意杀死自己全家后自杀了。之后的恋人为了保护另一个同学而与他私奔离开,结果不仅双双死亡,二人的孩子还被化鼠培养成了恶鬼把整个聚落屠了九成九,不仅主角的双亲与前辈都死于非命,差点连整个人类文明都被毁于一旦。好不容易杀死了自己昔日恋人的孩子(好痛)后把化鼠差点杀光,战后又发现化鼠其实是被基因变异后的人类,对面才是道德高点。最后的最后主角与当年同班同学中唯一一个活下来的在一起了,一辈子的工作主要是派怪物杀死聚落中可能变成恶鬼/业魔的孩子。一切尘埃落定,命运的齿轮依旧残酷地向前转,貌似什么都没有改变……
但哪怕身处如此残酷的现实中,主角依旧能够顽强地拒绝摆烂,和她的爱人一起试图让社会朝着更好的方向转变。在原版小说中,整个故事就是主角留给一千年后的时间胶囊中的手稿,结尾还给一千年后的读者留了个彩蛋:“我们想知道你们能够改变。在一千年后的你们、读到这封信时,想必已经知道了答案。我希望,这个答案是YES,你们已经改变。”(莫名想起苏联也有过类似的时间胶囊)。主角是怎么做到的呢?让人遗憾的是,作者在这里并没有办法给出成体系的思路,而是给主角套上了一层个人英雄主义的光环,其名为“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够坚强地再次站起来”。当然了,小说漫画乃至番剧这些媒介更适合展示问题而非解决问题,并不是一个好的讨论成体系的解决方案的中介。如果作者真的有能力提出一个可行的成体系的思路,那对于他而言当哲人王可能比当作家更合适。比起更加严肃的《资本论》,这部番剧更接近《雷锋日记》或者《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要的目标是宣扬作者认为重要的品德与特质:独立思考、百折不挠,与人文关怀。
不难发现,作者不是很喜欢精英主义与进步主义——最聪明的瞬在未成年时就因为灵力太强不稳定变成业魔而杀死全家后自杀了,我认为这象征着高精尖科技的不可控性。笑到最后的主角并不是五人组里灵力最强的或者最聪明的,而是最会怀疑的也是最圣母的。在一帮小孩遇到落水的化鼠时她愿意第一个上去违规救鼠;在最后打恶鬼时她宁愿大家一起死也不愿意牺牲她唯一一个还活着的同学;哪怕在番剧的最后战争结束尘埃落地,她也依旧怀疑着灵力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究竟是好是坏。她经历了无数挫折,也无数次倒下,但每一次哭完之后都能擦干眼泪再次站起来。从这几点可以管中窥豹作者的核心思想:想要社会变得更好,需要将权力交给能够独立思考而且能够兼顾人文关怀的人。从功利主义讲这是一个疯狂的赌博,风险极高可能拉所有人陪葬,但这也同时是社会想要变得更好的必经之路。
我觉得作者确实成功描绘出了一个动人的愿景,可惜哪怕主角光环开了也无法真正地解决问题。业魔与恶鬼的电车难题不会因为多了人文关怀就不复存在,不作为也是一种作为,哪怕到了结局聚落里的小孩依旧在被系统性地筛选屠杀。人类与化鼠之间的矛盾则更加尖锐,哪怕正义感高如主角也只能选择将这件事烂在肚子里,短期内优先不让化鼠灭族再谈其他。更别提要是最后大战恶鬼的计划失败了,人类很有可能被代鼠批量生产的恶鬼灭绝——主角真的担得起这个责任吗?
我只能说主角的优良品格确实对得起她的好结局。但哪怕主角刻画得让我讨厌不起来,我依旧无法赞同她最后打恶鬼时牺牲全人类的选择。当然,如果把我放到那一步,我可能做得还没她好。为了世界大义灭亲也不是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但我坚持认为主角在那一刻没有做出最好的选择。我对博爱式救世的圣母意识形态一直有着些许怀疑态度,因为面对电车难题的时候博爱并不能帮我逃避做选择,总是会有人死的。也许是我太进步主义了,我前几集其实一直以为主角是瞬,多少也有点把自己投射到瞬上了。
不过回过头来看,其实作者想表达的理想领导者不是圣母,而是要有兼顾正邪两道的器量。主角确实重情重义,但是需要做决定的时候也不会犹豫不决。最后让化鼠大将军送死的时候她可没有优柔寡断,不让朋友送死只是因为下定决心无法接受自己苟活而朋友去世。从这个角度来看,主角在需要作出决定的时候还是能果断按下按钮的,不会犹豫不决让别人的牺牲白费,但在顾全大局的同时也不遮掩自己的私心:道歉归道歉,真让主角再来一遍她可能还是会救下朋友让全人类陪葬。痛就痛,哭就哭,共情突出人文关怀,擦干了眼泪还是我行我素该干什么干什么。这也许才是作者理想的领导者模样?虽然我依旧不能完全认同,但是这样兼具理性与感性的领导者确实很有人格魅力。
最后讨论一下与剧情无关的方面吧。这部番剧的音乐太好听了。这是我第一次觉得这种宗教音乐用得很合适。之前哪怕是看《死亡笔记》的时候也总觉得宗教音乐有些太中二了,就是围绕着一本笔记的斗智斗勇没有必要上升到这么宏大体系化的层次。但这部番剧就是围绕着“成为了神的人们”展开的,整个人类聚落也充斥着各种邪教式的洗脑,这些宗教属性配合上心理恐惧的标签,使用伤感的教堂音乐只觉得很合适。最开始的片尾曲《破碎的苹果》我也非常喜欢,不仅歌词贴题,还让我感受到了一股无法被忽视的“柔软的力量”,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无可置疑的决心。某种程度上类似于中国的“大丈夫,生不能食九鼎肉,死亦当九鼎而烹”,抑或“虽千万人,吾往矣”。中国类似表决心的谚语往往更有一股阳刚的豪气: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我在这部日本番剧的片尾曲里感受到的决心则更加纤细柔韧,融合了物哀文化与失去三十年的历史,更有一种哪怕面对无法接受的现实,也能继续向前迈出颤颤巍巍的步伐的感觉。
不仅如此,各处的打光与人物设计也能看出来是有巧思的。两头代鼠一头高富帅一头矮穷矬,但双方哪怕水火不容也都承认对于人类统治系统的不满,代表着物种与阶级的对立是无法通过个体差异弥补的。另一个让我觉得非常出彩的地方就是全篇的结束——太干脆利落了!简单填完坑讲明白依旧暗潮涌动的局势后,镜头转到学校墙壁上疑似主角对未来孩子们的殷殷期许:“想象力可以改变一切”,立马一个嵌着小小“完”字的大黑屏打到读者的脸上,没有主题曲没有名单立马结束。这个结尾是一个对于进步主义的微妙讽刺,几乎可以比同于维吉尔同时褒贬罗马的《埃涅阿斯纪》!我看完的第一反应是“真好,大家还是相信未来可以变得更好”,接着就发觉想象力恰恰是导致业魔恶鬼出现的重要因素,墙上题字代表的东西一下子从美好未来变得黑深残了起来……想象力这个与创造力挂钩的正面品质在这个世界观下居然能够直接导致负面事件,这也是作者在世界观里塞的一点私货吧。
总而言之,这是非常好的一部动漫,有些黑深残画风也稍微有些崩,但是绝对能够通过展示问题激起阅者的思考。就凭这一点它就算的上一部好作品了。
24/10/17 (Emo期)
**0:30** 又听了听《来自新世界》的片尾曲《破碎的苹果》。我逐渐发觉我花了两个多小时写读后感分析它并不是因为我真的对作品中的政治体系感兴趣,而是内心受到优秀作品的触动后难以自禁地想要写出同样优秀的观点作为报答。可惜我对于抒情写作的研究不深,无法写出我想写出的文字,只能将在大学上通识教育课时学到的三瓜两枣拿出来炒冷饭卖弄。
二次元的作品总能给我带来不太一样的触动。我无法用语言直接描述这种感受,但是每当我想打比方举例的时候总会想到“时间”——有时我感觉这些作品来自于时间之外的幻想乡,亦或是久远到时间还不存在的时候,又亦或是什么别的跟时间有关的悖论。在二次元这个现实与虚幻之间的夹缝里,时间不再是捆绑在身上的锁链,我内心深处那个一直催促自己“干正事”的声音也终于偃旗息鼓,让我能够享受到一种来自存在本身的自由感受。这是一种超脱了时间之外的存在模式。这种体验也常带给我一种突如其来的敬畏感。这感受是如此的猛烈而又如此的神秘,我甚至不知道这敬畏感的客体是谁:我在敬畏作者吗?还是在敬畏这种特殊的体验?也许我只是在单纯的敬畏存在本身。
写到这里发觉自己的文字有些太过矫情。阴湿肥宅的矫揉造作,小资文青的无病呻吟,与宗教信徒的神神叨叨从字里行间源源不断地散发出来。但有一件事我是能够确定的:不多写就无法让写作水平进步,就更无法写出让我自己满意的文字。今天就先到这里吧,希望下次我内心受到触动的时候能以让自己满意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
**14:00** 我依旧对《来自新世界》念念不忘。当初读完《炎拳》后,我被大大地震撼到了。但那次感受到了美丽的东西却无法描述、无法表达,简直像是心里缺了一块,多少会感到有些烦闷抓狂。自那以后我开始有意地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尤其是这段时间坚持写日记让我养成了表达自己的习惯。这次看完《来自新世界》,我成功地记录下了自己的一些体验与想法。但却总感觉自己在隔靴搔痒,写出来的东西总是词不达意,依旧会感到有些烦闷抓狂,但又绝不想停下。
我总觉得我能从这些作品里体验到一些宏大的东西,却不知其为何物,更不知其为何在此。最后一集结尾一幕幕人们呼唤主角名字的闪回让我有了前所未有的体验,可我却不知道它是什么;想到主角昔日的恋人在别离之后便惨死再无法相见我就感觉心里有什么被揪了一下,但又不太像是单纯的伤心。一旦开始在体验这一切的时候思考,无休止的问题便在脑海里回荡:为何悲伤?谁在悲伤?什么情感?心里的空洞愈来愈大,像是要吃人。时间飞逝,逐渐变得非线性。我不知道,没有体验过,无法细想。没有足够的语言工具描述它。思考,但大脑只是空转。一切的一切仿佛站在巨大而古老的洞穴之中听到的回响。理性知道它们只不过是在社会的规训下建构出来的神经反射,但它们实在太过真实而厚重,以至于感性无法将它们归纳为单纯的电信号。这种时候我往往会感到恐惧——恐惧未来的自己太过于圆滑成熟,以至于再也无法有相同的体验。恐惧许多问题还没找到答案就永远失去了继续探索的机会。恐惧自己甚至不知道问题是什么一切就已经结束。
这也是为什么我的歌单里基本上没有日文歌。我总是担心听日文歌听得太多了就会对它们脱敏,直到某一天再次听到同样的声音,却只觉得矫情。因此我的本地歌单上全部都是听烂了也没关系的歌曲。
24/10/18
**14:00** 突然又想起了《来自新世界》,很想写点东西。
我在回看片尾曲《破碎的苹果》。好吧,其实也没有真看,只是这个旋律自己在脑子里响起来了。又想到前几天熬大夜去看这个动画片的经历,感觉自己确实有些陷在里面了,总觉得还有东西在心里不吐不快。主角在结尾历经沧桑后依旧坚持的信念让我联想到《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决心确实是最能够触动人的东西。
其实我很好奇:为什么这个故事对我的影响那么大?我现在写出来的东西肯定无法准确描述出这个故事对我的影响。你说它的世界观吧,确实让人拍案叫绝,但绝不至于给我留下这么深的感情影响。我真的跟主角的做法赞同吗?也不完全赞同。但是对这个烂摊子我也确实没什么更好的办法。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充满错误与仇恨的大粪坑,想干些什么也无处下手。
哪怕在这个大粪坑里,主角依旧能够找到一个她认为值得坚守的信念。这本身是一件好事,但我不觉得她的这些信念能让世界变得更好。最有意思的是,其实原版小说的结尾里主角自己也知道她的信念可能没有办法解决问题。主角的丈夫还算是个比较乐观的科学家,认为人类最终能够学会正确地使用超能力,但主角自己的看法则更加悲观,认为人类可能最终会被淘汰掉——现存的整个社会结构体系从上到下全都是不正当的,主角他们本身也是这个剥削体系里的受益者,主角也没有办法真正去改变这个体系,只能慢慢看着整个世界燃烧。哪怕战争结束,尘埃落定,为了避免业魔和恶鬼该杀小孩还是要杀。你甚至可以说主角最后写出的手稿和信件都是伪善,不过是借口相信后人的智慧来避免面对真正尖锐的问题,也就是人类与化鼠之间的种族矛盾。
但说一千道一万,看到结尾我还是觉得有一点被触动到了。我觉得我与主角的处境很像——这个世界也是一个大粪坑,我本身也是一个不正当的剥削体系的受益者,而且哪怕想改变我也不知道怎么真正意义上地去改变它。我和主角最大的不同就是我甚至找不到一个我认为值得坚守的信念!从这个角度出发,我又有些敬佩主角。
你说主角是我想成为的人吗?也不完全是,但她确实是一个局部最优。怎么说呢,不是所有人都能改变世界的。但只要你知道有试图这样做的人存在,或者你知道理论上来说可以有这样的人存在,就会让人觉得很安心。
这种“人文关怀的光辉”,我感觉在顺境里是完全体现不出来的。在顺境里的人文关怀有时会让我觉得就是无用的累赘。但是当它真正没有用的时候,当真的到了动漫结尾那种极端的时候,在无论做什么都没有用的时候,主角还能坚持人文关怀,反而让我确切地感受到了一种黄金般的精神。我想,最打动我的其实是这种人文关怀的纯粹。哪怕政策本身是好的,一旦落实到名为现实的泥沼里就会变成蛇虫鼠蚁们争权夺利的工具,哪怕是一颗钻石一般的初心也会被蛀得面目全非臭不可闻。可在极端的环境里面,一切的一切在灰黑色的不详未来面前都无足轻重,这时的信念与坚持才能够展现出属于过程本身的黄金一般的光芒。
在这里面主角的坚持并不是尼采的“意志”——主角绝不是超人,也没有什么日神精神酒神精神。哪怕到了最后,主角的内心依旧是本质上撕裂的。她如同杜桑·卢维杜尔一般徒劳地缝合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缝隙,又无力地看着缝隙越缝越大。但是到了这里我们也许能够将主角最终面临的巨大缝隙描述成一种拉康式的最终幻想:我们背负罪恶。我们终将死亡。我们无能为力。但哪怕在这压倒一切的残酷的苦难面前,我们依旧能够以一种英雄主义的方式存在,在这个残酷的世界里勇敢地去工作、去爱。就如同扑火的飞蛾。
附——致未来记性不太好的自己:杜桑·卢维杜尔是海地革命一开始的领导人。简单来说,他作为一名黑人希望废除奴隶制,但同时他也希望海地岛能够保持经济上的独立不用受制于人。作为一名启蒙主义的信徒,他曾坚信人权的解放与经济的繁荣是二位一体的,从奴隶体制中解救他的兄弟姐妹也就意味着从殖民体系中解救他的故乡。但现实狠狠教会了他二者是互斥的——海地岛的经济繁荣几乎完全建立在当地大量被压榨的奴隶提供的免费劳动力上。一步到位地废除奴隶制无异于自断双臂,只能名义上解放众人后继续从经济上受制于殖民者们。杜桑·卢维杜尔希望在多方压力之间达成一种脆弱的平衡:原先的奴隶们可以获得名义上的解放与相对更好的待遇,但是依旧在新体系中提供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以此保证海地的经济不会彻底垮掉。可惜的是,他的提议同时触怒了保守党与激进派,最终他锒铛入狱,并悲惨地死在了牢房之中。这是一个被自己的理想所背叛的人。我一直觉得他的故事有些悲剧英雄色彩,如同逐日的伊卡洛斯。
来自:Bangu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