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发布

即时快讯 0

第一次发长评,也没读过什么书,更不了解哲学名词,不喜勿喷,感谢!
我看《攻壳机动队》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有三个多月了,虽说大概的情节是没有忘却的,但肯定有许多小细节记不清楚了,还请见谅。

我相比起入世还是更偏好出世的,但也没有像文人墨客那种自认清高的对于出世的执拗,或者说那种高高在上的文人情节。我是属于那种能够入世改变世界便乐意效劳,但改变不了现状便一走了之、不管不顾的那类人。也可以说我比较散漫吧,毕竟自己无法改变现状,或是单凭自认为无法改变现状,就将世人至于水深火热当中不管不顾也确实难以称得上负责任,但我还是更乐意称之为潇洒。

又或许,我的完美主义对此也有影响。我是那种一旦认真做了事情就一定要做好的人,甚至可以不择手段,包括对自己不择手段的人。但我一旦认为这件事情无法做好,或是没必要做好,我就会变得相当随便,甚至说当一个甩手掌柜。但要说好好入世,认真改变世界又谈何容易,许多时候连改变自己身边的现状都步履维艰,所以说摆出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显然是更简单的选择。

说了这么多废话,其实还是想铺垫我更偏向于喜欢95年剧场版的《攻壳机动队》而已。

95版的《攻壳机动队》是由押井守大师导演的,里面充满对于个体的哲学讨论:自我为什么是自我,自我何以成为自我,以及自我与非我的界限究竟在哪等等。包含了许多超越那个时代影视作品的哲学观念,乃至于放在现在依旧不显得过时。其中也包含许多对于哲学命题的探讨,比如最经典也是最明显的对于“忒修斯之船”的探讨:人究竟要保留什么才能称之为人,自我究竟要保留什么才能称之为自我,或者说为了维持自我,我们所能舍弃的极限究竟在哪里……还有许多关于灵魂与意识的探讨:意识究竟是一个人为界定的抽象概念,还是一个真正客观存在的“物质”,以及灵魂与意识的等价性……总而言之,95版的《攻壳机动队》是一部充满对自身,对个体认知哲学的一个探究,押井大师并未给出答案,只是引发观众思考,因此这是一部相对出世的,探索自身的作品。

但是《S.A.C.》却是一部相对比较入世的作品,其由神山健治大师导演。相较于押井大师,他呈现的哲学观念迥然不同(本人并没有比较二者哲学观点优劣的意思,本人觉得只要是值得讨论的哲学观点都无什么优劣性与可比性,它们共同促进人类对于世界与自身的深入认知)。神山更多想对观众传递的是入世哲学,在《S.A.C.》更多谈到的是资本与科技蓬勃发展的时代,随着人类对自己的异化加深,从一开始的仅仅只是流水线生产所带来的行为异化,到换装机械躯体的身体异化,再到记忆都能被改造的精神异化所引发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与矛盾。其在当时所传达的观念更多的是预言,预言人类社会所产生的矛盾,以及对这些矛盾背后原因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并上升至哲学方面进行思考。

《S.A.C.》第一部中有对于人类集体与个体的关系的思考。个体与集体究竟是什么关系,人类个体能否脱离集体而存在,比如笑面男所代表的孤僻症群体就是几乎精神上完成个体脱离群体而存在的人,但他们依旧需要物质上的支持,同时由于他们脱离集体的脑联网而存在,又赋予他们新的身份……由于我实在没有学过太多社会学,这方面的专业解读还是留给别人进行。
其次是对政府与大企业,资本,物化所主导的世界的诟病。全片的核心矛盾就是笑面男这样侠肝义胆,但孤军奋战的正义之士、理想主义者,来对抗由于资本逐利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少数拥有大量权利,财力(这在资本世界二者几乎是共通的,权可以揽财,财可以生权)的社会精英阶层对普通人的压迫。比如那个疫苗(名字有些忘了)所带来的问题。还有就是对于进入信息化社会后媒体的权力暴增提出的问题:媒体可以通过自己报道的方式对公众造成误导,他们可以选择展示真相的角度从而达到报道既是事实,同时使公众产生偏见的效果。诸如此类问题,虽说当今已有不少好的作品进行了讽刺、解析,不过在当时依旧算是前卫的社会学思考了。

第二部《GIG》却是更加“亲民”一点点,转向从社会角度对个体进行思考,与从个人角度对社会进行批判的阶段(或许也是有押井大师参与的原因,我也是写评论的时候才知道押井大师有参与第二部的制作的,怪不得更喜欢第二部)。“难民问题”所引发的各种各样的矛盾同样也解释高度信息化的资本社会的毛病。比如害死久世那段“只需要消费者”这句话,简直是对当今社会由于生产力高度发展而消费能力无法跟上生产的一个高度概括。当今消费主义社会滋生的什么女权问题就是这个“神预言”的精准写照:由于现在是机械化生产时代,消费能力已经跟不上产能,而资本研究后发现女性的消费观念是更偏向“感性的”,而男性消费是更偏向“理性的”,因此资本通过捧女贬男来使女人掌握更多财富(本人并不反对女权,但只支持追求真正性别平等的女权,而不是打着女权旗号为自己谋取私利,满足自己无理需求的“假女权”)。还有久世说的“人往低处走”也是对当今社会大量毫无意义的短视频横行,从而达到“奶头乐”等庸俗娱乐而愚弄底层无能力进行高水准娱乐的人民的精神异化的绝佳预言(至于说真正将人类至于无管辖环境,人类会自发走向“恶”,还是自发走向“善”,还是交由各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大师解释吧)。

但由于TV版是以单元剧呈现的,对于我个人,观感是下降的。同时由于是单元剧形式呈现的,其中自然是蕴含大量信息的,但限于篇幅问题,我也不好一一细讲(主要也是记不起来)。至于讲了如此多的剧情与思想,也是为了铺垫主题,对于少佐—— 草薙素子的评析,毕竟作为主角,她的个人形象也是同作品中心思想挂钩的。

之所以更喜欢95版《攻壳机动队》很大程度上也是其中的少佐更加具有浪漫色彩吧。比如那一段潜水中的独白与出水后与巴特的对话,将少佐这个人的魅力体现的淋漓尽致。可能读者认为我接下来要分析少佐是如何浪漫的了,但我并不想分析。其实我打了很多分析的话,但都差强人意,所以最后还是删掉了。我认为浪漫是一种感觉,是一种感性的认知,既然是感性的认知那上升至理性层面必将会缺少许多东西,也会剥掉其那一层朦胧的面纱,造成“去魅”。因此我不打算分析浪漫之处。

也许很多读者会质疑我这么做的轻率,但我不想去理会这些人。这也是我与我的之前在文学社的朋友所讨厌的当代文学评论圈的做法——什么事情都讲究一个公式化分析。我只能说分析来分析去,完全没有用!文学这个东西本来就是感性的,感性就是没有过多的分析,纯粹跟着感觉走的,那长篇大论的文字非要剥掉其感性之处,板板正正地分析,那自然是没有用的。在文学上,我认为,很多时候,千言万语的批判,是顶不住一句“我觉得这是一部好作品”的。
因此,我就要如此“轻率地”告诉读者,当我看见95版银幕上的少佐时,我就觉得她是一个很浪漫的人了,仅此而已,没有理由。

再来说《S.A.C.》与《GIG》中的少佐。其实刚开始我是不怎么喜欢TV版中的少佐的,反倒是最近在香港这样的不夜城孤身散步的时候慢慢咀嚼其说的话,才发觉出TV版中少佐的浪漫之处的。最开始看TV版的时候少佐就给我一种现实感太重的感觉,从她的行为和语言上看,她都很像一个现实主义的人:凡事都要探讨可行性,永远只选择最有概率实现的方法哪怕这种方法她不喜欢。可是她在《GIG》里面说了一句令我印象颇深的话(我忘了她是对谁说的了),让我这些天对她的认知有所转变:“那些为理想慷慨赴死的人,是幼稚的理想主义者;而那些为理想而苟延残喘的人,才是成熟的理想主义者。我是后者,你呢?”

其实一开始,我并没有品味出这是一个多么妙的句子,反而是觉得,这未免有点过于贬低理想主义了。我认为理想主义不应该如此委曲求全,不应该如此憋屈地苟延残喘。但随着我在香港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反倒是有那么些理解与赞同了。我时常在夜晚关了灯躺在床上想资本主义究竟是什么样的,但随着我在中国香港的生活继续,我只总结出一条道理:无论什么都跟钱挂钩。无论什么法律条款,全部是先说有多少罚款,再说有什么附加惩罚措施。“钱是最重要的,钱可以买来所有东西”,这就是资本主义由上至下给人们灌输的观点。我转念一想,其实日本也是这样一个资本主义社会啊,虽说是不同地区各有各的特色,但资本血淋淋的底色是不会有改变的啊。况且少佐处于的公安九课本就是一个政府为了贯彻自己统治意志的工具而已,虽说明面上他们要惩恶扬善,要作为“日本社会的清洁剂”但他们总得面对政府内部明争暗斗的权力斗争的,这一点在《GIG》中合田一人与茅葺的斗争中明显的表达出来。这些斗争总得是运用不光彩的利益交换赢取的,基本上没有人能在这里面光明磊落地胜利。再加上少佐是自卫军出身,更是见过权力各种各样见不得人的黑暗面,她自然也就明白了单凭一个慷慨赴死,是无法改变这里面的现状的,只能用比他们更狠毒的手段,才可能斗的过它们。

就像北岛写的“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劣是卑劣者的通行证”一般,单凭一个简简单单的浪漫与理想主义是无法达成客观的现实目标的,必须要脚踩现实,做最优解,用尽一切手段,才能才现实世界达成自己那“遥不可及”的理想。也正因如此少佐才会表现得如此现实吧。

至于我为何说少佐的心里其实还装着浪漫与理想呢,这一点就需要从细节出发了。虽然对于两个26集的TV动画这样的长篇幅,几个小小的细节可以算是一闪而过,但正是这些细节刻画出了少佐内心对于自己理想的追求。比如她偶尔去咖啡厅的角落里一个人独自喝咖啡,而且都是在碰见许多打动她心灵的事件之后她才会去的,每次巴特注意到她时都会用“又”这个字眼,充分说明她坐在那个地方就是去深思的。包括少佐说出上面那句台词的时候,是证明她依然坚持践行自己内心理想的铁证。以及《GIG》中少佐去到的那家旧物收藏馆,目睹她以前义体时复杂的情绪,更是证明其心底依旧怀有一种浪漫,不过是现实的毒打要求其表现得现实主义罢了。

其实少佐的浪漫不同于别的浪漫。不像《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那般已经燃烧殆尽,只得以在一旁守护其他美好浪漫的残存着的浪漫。也不像《星际牛仔》中Spiker放荡不羁浪迹天涯的狂放着的浪漫。浪漫好比是一团火,《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刻画的是燃烧殆尽而残存的火星,已经在现实中“燃尽了”;《星际牛仔》中刻画的则是正在熊熊燃烧的一团大火,不知道能燃烧到什么时候。而少佐的浪漫与其说是打火机那种随开随用,不如说像中国火折子一般悠悠燃烧,虽然没有凶猛的火焰,但可以一直保存着火种,一到合适时机便可以转化为燎原之势的一种持久的浪漫。这样的浪漫可能并不符合我们对于类似“这辈子就勇敢这一次”的狂放派浪漫的想象,反而是有点别扭和压抑,但少佐保存在心底,并一直践行的持久派浪漫必将能做出更为接近其理想的对于现实世界的改变。

虽然我还是更喜欢那种汹涌爆发的狂放式浪漫,但我也觉得少佐这种表面现实主义,实则坚信心中理想主义的浪漫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浪漫。

这就是属于草薙素子的浪漫。

来自:Bangumi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图片 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