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发布

即时快讯 0

             平时看动漫相对较少,最近一次看过的动漫是2024年的《双城之战》。本身也不标榜自己为二次元。至于为什么接触少女乐队这一题材,大概因为现实中喜欢一系列乐队的缘故,当下辞职在家,闲来无事想找点事做,故而先行观看了名气较大的《孤独摇滚》。后无意间在B站推送下,阅览了瓶子对于少女乐队的杂谈,对其评价的GBC感了兴趣,在花了半个晚上一口气看完,后劲极大,后续进行了三刷。制作而言,笔者对2D或3D没有太多的敏感之处,故而忽略,仅就GBC剧情架构进行评价。(文章存在严重剧透,评价优缺点仅就个人视角,请谅解)
             优点:1.剧情描绘了一群动漫背景下的非校园少女,就人设而言,相对有新意。故事在社会普遍的潜意识的学历歧视下展开,当然,因为地点并不在国内,而是代入日本国情,就现实而言,日本底层生活对于学历的需求,没有国内如此苛刻,但依旧属于困难开局,社会对青年人学历需求并不是个人意识所能决定,本质是对人的商品化的筛选,这里不过多展开。
             2.剧情人物对于社会人的普遍道路的反抗,就剧情展开较为巧妙。对于是否不登校,在现实的平民社会中,在资方现存的体系影响存在普遍共识,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指家庭经济情况),想完成阶级跃迁,上学的优先级远远高于其他。故事下的少女或主动(仁菜、桃香、小智主动放弃上学)或被动(鲁帕可能因为家庭变故被迫)放弃学业开始组乐队,在不清楚未来的结局情况下,一直坚持到故事结束,本身违背了社会共识。国内目前的中小学存在较为严重的高压情况,本身对于学习上的高压不满又不得不坚持,虚拟世界里现在出现一群明确的不登校少女,十分容易与剧情产生共鸣。
              3.校园霸凌的侧面描写,对于剧情剧本主要描述了一位遭遇校园霸凌产生负面情绪的少女,在这一后续影响下巧妙地将乐队故事结合。对于现实中经历过类似情况的群体有相当的代入感。故事中对于霸凌并没有花费较大篇幅进行直接了当的描述,而是将其碎片化散落在剧情的片段里,作为引发爆点的引子。笔者尚在小学时,因为从乡下小镇到城市上学的缘故,老师与同学会直接嘲笑笔者为乡巴佬。中学因为成绩中下,总是波动不定,班主任也会在课上嘲讽笔者毕业后只能去扫厕所。可能教师只是觉得仅限于调侃,但对于那时年纪尚轻的笔者来说,不觉得这比直接的物理打击情况弱多少,一度产生厌学情绪,对于学习也极为不满。后续虽然考上了大学,但对于此时已经工作5年的笔者而言记忆犹新。对于仁菜的经历,笔者代入较深,也是吸引笔者一路看下去的引子。
             4.整体剧情逻辑自洽,没有产生较大的问题。对于争议较大的12,13集,笔者其实觉得逻辑上没有存在严重的漏洞,只是节奏过快,签约到退所仅用2集简单带过,确实起伏较大。12集开篇确实暗示了11集看上去极为优秀的live实际上并没有超过钻辰,但描述还是过于侧面了,在live渲染的氛围下,103的播放量很难不让人在剧情情绪的影响下产生脱离感,毕竟观众作为live的第一观察者,并不是剧情内的观众。这一手法在第5话就出现过,观众对于live是较为满意的,然而第6话开篇也用了同样的方式进行暗示,现实的观众并不等同于剧情中的观众。就逻辑而言,对整部故事的核心,即一群遭遇家庭或个人变故的少女机缘巧合组成乐队,想要创作属于自己的音乐的故事,没有产生严重的偏离。如果对于签约后的内容能额外有1-2集的补充,整体观感可能会更平和。
             5.动漫结合现实元素,有较强的代入感。故事直接将发生地定在川崎,是由监督酒井与花田十辉一同前往地点考究决定的。制作人平山理志最初曾建议将故事发生地定在涩谷,但剧情监督酒井在讨论中表示,剧情中乐队的底色就是贫穷,要将少女们的经济情况放在重要的位置,川崎的消费水平相较于东京要低很多,更具备现实感。同样是熊本人的酒井十几岁就前往东京打拼,他个人表示,一名高中学业未完成的少女在东京都市没有家庭支持,光靠打工很难生存下去。包括第十集花田十辉曾设计过桃香众人开车前往熊本将仁菜接回川崎这一幕脚本。但酒井则认为打工是无刺有刺乐队众人每天必须的日常活动,熊本到川崎的距离过远,考虑到生存问题很不现实,故而将剧本改为乐队众人在车站迎接归来的仁菜。除此之外,故事发生地除了livehouse,多聚集于众人家中,或是打工地点,这一细节也体现在剧情故事的很多方面。
             GBC争议较大的区域:1.最后两集的节奏太快,起伏较大;2.占据较大篇幅描绘主唱井芹仁菜,其他成员的描写或简略,或直接隐去;3.主唱井芹仁菜性格不讨喜,行为存在争议;4.不登校。笔者并不打算具体解释这几点,在现行动漫区也不会进行深入讨论。
             现解释就定义而言,为何将GBC定义为保守视角下。也是观看作品后,笔者个人认为的剧情缺点。
             1.文艺作品产出时,必然带有作者本人的思想意识,也就是夹私货。故事剧情其实隐晦描写了较多现实社会存在的矛盾,诸如校园霸凌、家庭规训、商品化下的青年人的消极情绪,乃至种族歧视等。如仁菜在校园内因帮助受霸凌的同学,反而引火上身被打破脑袋;鲁帕在吉野家遭遇本土人的歧视等。然而,剧情并未对这些矛盾进行细化描写,即使有过一定的暗示,但编剧或主动或受制作方压力放弃了对该类矛盾的具象化叙述。较为明确的内容如校园霸凌,就第10集在对话中,通过桃香的视角,将校园霸凌这一主要矛盾转化为仁菜与父亲的矛盾,直接避开了继续细化描写校园霸凌的可能,并在后续对于父辈描写进行美化,规训的同时通过父亲温和的反应,塑造出新的家庭观念,结合故事开篇对于主角仁菜与家庭关系的描写,存在较为明显的重拿轻放。笔者后续查阅了制作幕后发现了两个剧本,编剧花田十辉的初稿并未直接描写最后父女和解,而是描述故事最后,父女并未有过相关对话,只是少女出门后,发现出租屋的钥匙被挂在门前的树枝上这一开放式结局,制作人平山则认为这对于剧情中的少女过于残忍,便强烈要求修改,故而得出了荧幕呈现出的剧本。在这一荧幕温情下,观众很容易得出,主角身边都是好人,为什么行为过于出格,严重削弱了主角后续的行为动机。将少女的进一步行为缩小到了保守视角下的可控叛逆。
            2.对于乐队矛盾的缓和描写较为暧昧。编剧花田十辉起初想在剧本中期设计出现具体反派,即一位唱片公司的邪恶制作人,但在后来的剧本讨论中最终放弃了这一想法,认为该作没有反派,并推翻了剧本,于中期设计了仁菜曾经的校园好友hina,通过这一人物暗示,众人都有自己的认为正确的路。这一观念,笔者不置可否,并不是因为没有出现邪恶制作人这一剧本而感到惋惜,而是从剧本上,编剧有意缓和了乐队发展路上可出现的具体矛盾。从观众的视角来看,乐队发展严格来说没有出现严重危机,严重缺乏动力,故事又出现hina这一角色,给观众提供了另一视角,从主角方来看,削弱了仁菜正论属性带来的可信度,从剧情发展,让观众对仁菜的正论影响起到了反效果,通过保守的写法,弱化了校园霸凌的后续影响,让笔者觉得较为可惜。
           3.过多的留白。该作剧情节奏较快,故事也相对紧凑,信息量大的同时,对于诸多内容进行了大量留白,如鲁帕的家庭,海老冢智的不登校,无刺有刺live受欢迎但吸引消费能力较差等细节,仅在内容上寥寥几笔,观众观看动漫并不能放松精神,需要留意细节。一部分的留白可以产生美感,但过多留白证明了制作方的工期紧,所以这里是期待第二季么()
           总结影评,笔者8月末观看了GBC,但因后劲极大,索性进行了三刷,虽不满其在剧本上的刻意保留,但这个故事还是引发了笔者的共鸣,真正在心里留下了爪痕。对于笔者而言,这是一部优秀的佳作,当然,带有现实元素的动漫并不是真的现实,在观看中,笔者也抱着这一原则。在剧本设定的世界中情节逻辑通顺就是一部良好的作品,其次是画面上,这类3D动漫打破了笔者对动漫的固有印象。灵动的人物形象和一些摇滚梗给剧情增色不少,包括但不限于ED中出现的海狮面包车,仁菜身着不登校T恤背后的27岁梗,整部动画的13话标题都来自于现实中乐队的歌曲,值得一提的是,第13话标题为摇滚永不停歇,来自于日本乐队神圣放逐,这支乐队的主唱也是因为遭受校园霸凌产生了心理问题,后续不登校开始玩乐队,不失为是一种致敬(苦涩)
          至于无刺有刺的歌是不是摇滚,评价到这里,已经不重要了。笔者自己因为没有工作又不想立刻寻求下家,长期在社会谋生感觉身心疲惫,与社会人打交道也深感艰难,难得在一个艺术作品中看到一个有些冲动带着戾气的内核,那么故事本身就已经足够摇滚,nina摇不摇滚笔者不清楚,但是挺朋克的{dmmz}保守派剧本下的叛逆少女。笔者也非常开心能看到这部动漫,并且真心希望未来可以回到这里写第二季的评价。
          话说回来,带有术曲编曲的j-rock不算rock,那全电子音色的rock是不是也要被开除滚籍(笑)
{dmmz}保守派剧本下的叛逆少女

来自:Bangumi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图片 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