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发布

即时快讯 0

发现自己游戏评论写多了得来点动画的找找平衡,但因诸事缠身,看完——码字——结束均有不短的间隔,而且对本作的讨论真的太多了,找不到独特的角度,总之,写出来挺困难的。
———————————————————————————————————
我和本作的缘分非常奇妙。
在观看《angel beats》之前,我已有不算单薄的动画阅历,其中有十来部日配的,也不乏大长篇,但那些经历并未让我萌发对日本动画本身的兴趣。从产生意识的角度而言,本作诚可谓我入宅的起点,虽然其缘由,既非自身爆火的人气,亦非来自他人的安利,而是一份心愿的了结。
应该是刚上初中的时候,在一个与动画无关的贴吧里,某个帖子玩起了列动画打分,大多楼层底下的评论都各执一词,到了《angel beats》这里,却是清一色的“结尾好评”,这样的异质感勾起了我的好奇,当即便进行了百度,然而,搜索到的资源加载的失败迅速浇灭了这份好奇心。
大约三年后,当我对日本动画产生了更明确的兴趣后,我最终完成了这个被搁置的愿望。
多年以后回看,仍不禁涌起一股神奇的感觉——我居然在不知入宅为何物的情况下,以这部被圈内公推为入宅代表之一的动画,开启了高频观看日本动画的契机。
什么样的作品适合“入宅”见仁见智,然本作确实有被推崇用来当作了解日本动画的钥匙的资本,毕竟它真的太时髦了。枪战、械斗、变身、少女乐队与社团活动、吵闹的学生日常与将之包裹的超现实日常,日本动画里长盛不衰的许多流行元素,都被炖到了本作里,再辅以高规格的制作水准所呈现出的表现力与先声夺人的首集,这样的作品,只要不是没有萌妹子,想不火都难啊。
岩泽和日向的故事对称亦有别,从而深入了世界观,直井的出场帮助音无恢复了一部分的记忆,钓鱼让小奏和sss团亲近起来,解决奏的影子问题并给了音无一个安睡在奏身边的机会,察觉真相后超度了由依并让sss团走向了新的道路,而首集便挑明的最大障壁——由依的心结在最后独自的探索中解开,之后水到渠成地迎来了毕业仪式。
从头到尾梳理了本作的情节后,我认为,在呈现的框架下所演绎出来的,并没有“多余的部分”,每段情节都与故事的主体有着明确的联系,有些还兼具了多重作用,如岩泽和日向的个人回各自展示了校园生活的一个剪影,第二次下地与第一次形成了对照,由理突破障壁的同时补充了设定。情节上三次重大转折分别位于ep5、ep7和ep10的末尾,可见分布之平衡;核心秘密的设计也极其讲究:开篇小奏发现音无没有心脏,中段以音无在小奏身边取回记忆埋下伏笔,结尾才揭明标题的真意——音无是小奏心脏的上一任主人。本作在提升丰富性的同时,故事脉络始终清晰,能感受到创作者对情节推进的认真控制。
控制的过程中难免会留下粗暴的痕迹,如催眠术取回记忆实在太过方便行事,日向的求婚出场安排地过于恰到好处,秘密的超度行动光速暴露倒合乎情理,但伴着突如其来的影子危机以及用一次演讲画上终止符,被推着走的感觉便格外强烈。
观看中的感觉也并不平滑,有些地方,太快了。
快在告白——由理揭开埋藏至深的伤疤,岩泽将自己的经历娓娓道来,直井动情剖出心底的阴暗,而作为倾听者的音无,那一时刻于他们尚是一个并不熟悉的初识者,向他人敞开心扉需要的精神觉悟非比寻常,何况结缘日浅,而在本作里,这似乎太轻易了些。
快在转变——很难想象,sss众在听闻世界的真意之后,一夜之间便念头通达;日向和由依不过是打闹了一阵,便拥有了对彼此深厚的眷念;由理和小奏会仅因为心境或立场的巨变,便一下子表现出了迥异的人格特质。
不平滑的感觉也并不都是快的缘故,事实上,本作并未一直维持着紧张的叙事密度,但张弛之间的转换却离游刃有余甚远,用一个词来形容的话,就是不均。
比如,棒球大会如此热闹,直井却在露脸后再无表现,在描绘了一整集的校园日常的情况下,ep6依旧维持着这诙谐的风格至半,而这个角色从真正被认识到全部情绪理毕,仅仅留下了剩下半集的时间。
比如,音无两次取回记忆之间间隔了一集半,空出的过渡时间长短得宜,可惜并未被充分合适的内容所填补——校园生活只是单纯的重复,逐个的死法依旧巨细无遗,却没有品味到对照以外的意义。
毋庸讳言,情节上充斥着想到什么便塞什么的任性。如屡次空降设定;如明明应该是进行过多次的行动,岩泽却偏偏这次暴起消失一气呵成;如明明毕业中的情感基调满含对新生的憧憬,却在惟余两人时瞬转为对离别无尽的不舍。但这份粗糙亦为璞玉,情感上的横冲直撞与节奏的起伏形成了奇妙的共振,带来了情绪流的醍醐味。
本作的症结常常被归因为篇幅不足,这无疑是自然的想法,毕竟,很多地方的语焉不详和浅尝辄止,13集体量的限制不容忽视。但私以为,时长或可称为表现力未至理想的原因,却绝非兑现潜能的良方。
在用篇幅问题为本作下诊断书时,往往会用与本作具有浓烈亲缘关系的动画,如《clannad》和《little busters!》作为例证,数十集的容量打底,是它们将各自故事演绎明白的底气。但它们与本作有一个根本上的区别——前两者是改编动画,而后者是原创动画。前两者在制作之前,故事就有了完整的轮廓,可这是在后者开始创作之后方才诞生的。故事的创作是一个加减法反复交替的过程,本作当然也不例外,它最终呈现出的样子,就是它加减完成之后的形态,与cl和lb的真正区别是,原作——这个可用于分析加减法使用地如何的参照物,不存在而已。
“若将篇幅拉长一倍,元素便不再会因堆积而显得臃肿”的想法,只是一种一厢情愿。本作的剧本,本就是在13集的企划下创作而出的,没有任何理由认为,故事的框架不会因篇幅的改变而改变。大可批评本作的取舍有多么失当,但问题不在于时长,而在于更根本的地方——理念。
开阔的空间比小巧的私域重要,热闹的集体活动比平和的私下交往重要,角色言行的展示比内心的勾勒重要,无厘头的搞笑比细水长流的铺垫重要,动比静重要。这,是这部动画传达给我的执着,亦是制作组对享受校园生活的方式的理解——人物繁多却始终流于标签化,这当然是一种失败,却也是一份坚持。联想到麻枝准的身体状况,由依的故事,是否投射了脚本家的心情呢?
方方面面都不遗余力地践行着这份理念。演出风格上,大量多人分镜、紧密的战斗风与夸张的搞笑风使得开头便迸发出的活力未曾衰减;或尖锐或激昂的语调频现,让欢乐的氛围和高涨的兴致弥久不散;乐曲的听感激烈与哀婉兼具,歌唱中凝聚着热切的感情;各个环节同心协力地将观众引向所营造的情绪中。配合远非天衣无缝,却给予了我原谅的理由。
情节的编排尽管瑕疵连连,但兜兜转转,我已然想象不出更好的样子了。
“お祭りのようなもので 寂しいだけ”
如果容我抱怨一句的话,那就是作为催泪弹中的一员,较之这般过动少静,我想在演出里看到更多节制的地方啊。
PS:最喜欢和最讨厌的一幕:
{dmmz}一份重温报告
超可爱的小动作
{dmmz}一份重温报告
构造过度刻意惹人不适
与其他作品的联系,是《angel beats》常为人津津乐道的部分。由理的形象与领导的组织对《凉宫春日》的借鉴直白无忌,世界与天使的设定对《灰羽联盟》的参考似有似无,而最鲜明也最值得注意的,是它本就带有的key之烙印,勾连至深者,当属游戏原作略早于前,改编动画紧随其后的《little busters!》。
各类作战很容易想到“mission start”,逐个告别既视感满满,死后世界+心愿未了的灵魂好似lb沙耶线设定的复刻,潜入Guild的过程乃至欢乐的花样死法,与沙耶领着理树在校园地底的寻宝何其相似,小奏和由理的对决分分钟幻视到沙耶挑战时风瞬。
{dmmz}一份重温报告
扮演大boss在终点被打败,恭介也是小奏的前辈,只能说,萌王人气投票二连亚不冤(
“固步自封、老调重弹”的批评未免苛刻,我更愿意将之视作脚本家对自己(原计划里)创作的最后一位游戏角色的补偿——只有沙耶一人,幻想世界乃她的全部。所以本作将两个世界置换,且给予了每一位访客离开后,一个温柔的承诺。
Key的灵魂是什么?奇迹的魔法?交织的世界?悲伤的旅途?
于我,一定是“别样的卡农”吧。
Loop系作品千姿百态,但考察轮回的发力点,基本都落于“改变关键点的选择,从而扭转原来的不完美”。可Key的故事却会对“追求已发生之事的改变”流露出否定的态度,有时对悲剧结局的默认流淌着冰冷的底色,即使明明一样追求着圆满,亦有意让每一次轮回变得完整,带着对一切经历的肯定重来。
用一个词来表达的话,就是贪婪。想要经历另一次人生,想要过上另一种生活,想要拥有另一段体验,并非不接纳,而是不满足。“我认为书写,阅读小说,是对人生仅有一次的抗议。”北村薰的这句话,被美鱼奉为箴言,亦是key贯彻了二十年的决意。AB里并无卡农,却不折不扣地继承了这份决意。
《Angel beats》的表达欲有目共睹,观看时却从未产生“被说教了”的不快感,究其原因,大概是说教的惹人厌之处在于空有言语,而本作的做法,是让角色们身体力行地表达信念吧。

来自:Bangumi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图片 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