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发布

即时快讯 0

本文和恋人不行这部作品本身的关联性不大,不过恋人不行作为近年来少有的高热度出圈百合动画,又再度引发了社区内对诸如百合是男性向吗、为什么不能叫老婆等等一系列老生常谈问题的讨论,本文会在一定程度上回答这些问题
而且发这里有更多人看开玩笑的,别当真
文章本身可能会东拉西扯讲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望海涵
另外,为了避免一些争论,在此声明,本人为生理性别与心理性别均为男性的异性恋,且支持男女平等

尽管不是本文的重点,但如果要谈论数据的话…
大部分人在讨论这一点的时候基本都会开始列相关的调查数据,不过比较遗憾的是,这些数据大部分时候基本都没办法作为一种决定性的证据,一般大家在谈论这个东西的时候也基本只是默认百合群体,或者说真百合群体里男女大概46开。因为我的打算是从别的地方论证这一点,所以这个数据实际上不是重点,在此只是展示几个我随便找来的一些数据,仅供参考
百合文化研究者杨若晖于2011 年1、2 月间,以网路问卷对百合受众进行相关调查。问卷以〈动漫画迷群属性之研究〉为题,透过my3q网路问卷网站设立,发送方式则透过批踢踢实业坊的GL板及BL板、百合会论坛以及Facebook相关群组进行发送,回收有效问卷共815 份,据815 份问卷的调查结果显示,有五成五的问卷受试者认为百合作品的受众以男性为主,这项调查颇符合百合受众以男性为主的刻板印象。然而就实际状况而言,调查结果则显示自认为是百合受众的人,女性是男性的六倍之多,针对百合同人志创作与贩售人员的性别比例进行的调查,结果亦显示百合同人志的创作者与贩售者,女性在男性的八倍以上,皆能显示百合受众确实以女性为主流。
根据2012年百合专门志《百合人―ユリスト―第1号 》的购买人群的问卷来看,5成左右为女性,3成左右男性,约1成为男女之外的性别。
2008年的《コミック百合姫S》的读者调查表示男性读者占比为62%、女性读者则为38
除开以上这两点,我之前还曾在一个地方读到过一份声称《百合姬》很多年前的一份调查问卷显示西女性读者高达八成往上,不过因为这份问卷回的礼物更讨女性的喜爱,所以被认为女性大概占六至七成的记录,但是我翻了半天没找着,有点缺乏参考价值。另外,如果我没记错的话,百合会也是女性用户偏多一些。
其实总体来说,这些数据大多还都是比较偏向于女性更多这一结论,百合群体也总是更倾向于这种观点,这也可以算是百合爱好者中,男女46开这种有点倾向于约定成熟式的观点的来源

从百合的起源谈起:仅属于女性的园地
如若说现如今的百合群体成分难以确定的话,那么百合刚刚发展起来的时候其群体成分完全称得上是一目了然,可以毫无疑问的直接下结论说:是的,这就是服务于女性甚至几乎仅仅只是服务于女性的
从现实中的发展脉度来看,百合最早的起源应该追溯至大正年代的s文化,而s文化本身是直接建立在日本战前女校之上的,其直接服务群体,一言蔽之,就是这些思春期的少女们,而以吉屋信子为代表的一系列作家所创作的s文化作品所组成的少女小说群系直接成为了少女文化的象征,并影响后续的少女漫画一系作品,而Girl's Love(少女爱)这一作品谱系则直接发源自战后的少女漫画一系,而这些都是深刻影响并构成了现如今百合文化的重要元素,这也深刻影响了百合自身的属性。
当然,百合和GL以及s文化并不是简单的父与子的承接关系,虽说这个不是文章的重点,不过我之前有写过这方面的文章,如果有人想看的话我到时候再发在评论区吧。
而如若从百合作品本身着手,通过对古早百合作品的代表s文学系以及男装丽人系作品的分析,我们也同样不难发现这种服务于女性群体,或者说与现实中的女性群体诉求息息相关的倾向。
上文便已提及s系文化作品的起源来自于日本战前女校,对于当时的少女们来说,她们的人生是固定的、被限制的,她们不被允许与同年龄的少年们交流,仅仅是和同龄男性并肩行走便可以算得上是不良少女;她们每日的生活仅仅止步于学校与家庭的两点一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于她们而言,她们是没有属于自己的东西的。所以s文化应运而生,这是少女在庭箱中的一点小小的反抗,这是一种脆弱而隐秘的关系,不能允许除其主角们之外的任何人踏足的园地。而这种一定会终结的脆弱又再度为这片园地蒙上了阴影,让少女在轻嗅百合花香时人无法忘却那份隐隐作痛的忧郁,这样的关系的最终结局不是无疾而终、徒留遗憾,便是只得借以毁灭来焚烧自己。
这种忧郁性为S文化以及后续的百合文化提供了一种文艺气质,并使得“隐秘性”这一特质成为了贯穿百合历史的一个重要特质。
大多百合作品总带有一种独特的私密性,在这些故事里,一切的发展总是围绕在主角二人之间展开,她们之间的大多数总是表现为一种隐秘的关系,少女与少女以某一个看似平凡的情节为节点,缔结了一份隐秘的条约,她们的情谊总是不为人知的,在外人看来她们可能只是朋友,甚至连朋友都不能算,而她们彼此之间对对方的意义,只有她们自己知道。这份关系的主角也许是孤僻之人,也许是朋友众多、众星捧月之人,但她们总无一例外的在对方身上感受到了一种特别之处,这种特别的关系几乎只能在对方身上寻觅到。
以《夜与海》为例,故事的伊始不过是夜子在某日的不经意间的一次回眸,使得她恰巧看到了泳池中的彩,她们甚至一开始都弄不清对方的名字,在此后的故事中,也一直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维系这一切的几乎只有夜子想要看彩游泳这一点。对于她们而言,这片泳池便几乎是她们关系的一切。

全长25米的淡水箱,氯的气味,我们大概把一切都留在那里了吧

我在之前谈到s文化与百合文化的关系时,说“(S文化)其遗产大致分成三块(一是S制度本身,如《圣母在上》等作品,二是s文化中的文艺气质,有这种气质的作品就太多了,三是建立在一定会终结的关系的脆弱性上的忧郁或由此衍生的其他命目,例如《夜与海》,像是《利兹与青鸟》也可以视为这一命题的延伸)被后来的百合文化吸收。”,其实这一点并不能算是准确,这种隐秘性也可以算是s文化的遗产之一,嗯…不过如果要仔细剖析下去的话,可能还会分析的出更多“遗产”吧,这一点我到时候再想想吧
不过其实出现s制度的作品也可以明显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受s文化影响的作品,一类是通过圣母在上间接受s文化影响的作品,不过这个不是重点,就不谈了
而男装丽人系作品的最早起源可以追溯至手冢治虫的《缎带骑士》,这部作品直接受现实中的宝冢歌剧团影响,手冢本人将其称之为“日本少女故事漫画第一作”,尽管这并不是一部百合作品。借于这部作品,我们不难发现男装丽人系的作品是直接受现实的以宝冢歌剧团为首的少女歌剧团启发而产生的,而这类歌剧团最大的特质在于其全体演员均为女性,因为这一点,早在大将年代就已经出现了热衷于这些少女演员的风潮,这种风潮的起源可以视为两种心情的双重作用的结果:憧憬与想要成为。对于当时的少女来说,她们渴望成为“男性”,这里的男性并不是说生理意义上的男性,而是指能在社会上成为完全独立个体的人,所以男装丽人的“男装”成为了一种隐语,“纵使天生的无法改变,我也可以成为…”。
借于这些心理,男装丽人在当时的少女漫画中大行其道,后续更是出现了如《凡尔赛玫瑰》以及《少女革命》这样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可以从多方面寻觅到这种潮流的痕迹。
这也同样可以印证我上文提到的“与回应现实中女性群体的诉求息息相关的倾向”这一观点。

这篇文章本来是打算昨天晚上就打完的,结果不小心在床上躺了一会儿给我躺睡着了(
一会还要去忙别的,好麻烦啊,好想放长假啊…
从百合的历史分析百合的非男性向特点的部分已经写完了,后面会从百合群体的诉求的角度谈论这一点,先发出来,等我晚上回来再继续码字吧,今天晚上还有动画片要看,好烦啊…
部分地方本来准备是配图的,不过就等我有时间了再说吧

来自:Bangumi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图片 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