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心因三个姐姐的逝去而选择拿起武士刀,他也因巴的牺牲明白了武士刀的沉重与锋锐。这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下,无可奈何的悲剧。
剑心学习剑术的初衷是为了保护人们的幸福;因此,这个有着一腔热血的少年在剑术大成后离开师门成为“刽子手”,以沙人来换取倒幕运动的胜利和新时代的到来。然而,剑是沙人器而剑术亦是沙人术,剑心在贯彻他理想的同时,他的剑也同时在造成个体的痛苦。他脸上第一道疤是巴的前夫怀着执念留下的,象征着剑给他人带来的灾难与痛苦,每当剑心杀人时都开始渗血。在新旧时代交替的前夜,动荡的社会环境迫使人们不得不去战斗、去伤害,不得不为了善的信念行恶的事。正是在风雨飘摇中,巴才与剑心相遇、相爱、相别。
巴在那个雨夜遇见剑心并非偶然,她是为丈夫报仇而冒着风险的。剑心也本可以一刀将无关的目击者斩杀,但他却在巴昏倒时把她带到了旅馆。在与剑心的近距离相处中,巴认识到剑心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她逐渐了解到剑心以及他身边的人都在为了更好的时代而奋斗,哪怕这奋斗意味着腥风血雨。巴与剑心在山村里的长期相处中暗生情愫,剑心开始怀疑自己为了众人的幸福而展开杀戮是否正确,巴则因为剑心向自己所承诺的守护,从而对自己企图谋害他的初衷产生动摇。
剧情的高潮是剑心前往寺庙的决战,他意识到了他曾手刃了自己所爱之人的前夫,不经意间夺走了她的幸福;而巴也在寺院中被夹在她对剑心的爱情和她对前夫的情谊之间。在剑心与敌人的最终照面上,巴来到了二人中间,挡开敌人匕首的同时让身后的剑心把敌人连同自己一起劈开。就如同桂小五郎所言,她成为了剑心的刀鞘,无论生死,提醒着他剑的沉重。剑心十字疤的第二道,便是在提醒着剑也曾伤害着他所珍视的人与事。
在这个动荡的时代,不只是男女主,所有人都携着暴力活在挣扎之中。敌人首领坚信他维持幕府统治,也是在维持天下太平、人民幸福;桂小五郎因自己的理想不得不需要刽子手而承诺自己放弃拔刀,却又在最后挥刀斩杀了叛徒;而叛徒亦有他的生存之道,承认自己的好运气与坏运气,在混乱的时代里左右逢迎……
追忆篇在分镜设计和意象把握上是极具传统日本美学特色的。画面绝大多数时刻高度静止,人物动作单一朴素,语言简洁精炼;只有在短兵相接和剑心杀人时才会突然血夜四溅。在极其沉静的风格与凝练的台词设计中,监督自然地描绘了巴与剑心的情感升温;在自身的纠结中,巴与剑心所产生的羁绊却依旧自然。全篇开始于雨,嘈杂而洗刷一切、模糊一切,正如同那时京都的暗中动乱,混乱但又隐没在喧嚣中,雨混杂着血。剑心曾在血雨混合的水泊中凝视自己的脸,就如同巴后来在镜子中凝视自己一般;这是一份发自内心的审视,不断地叩问着自我究竟何为正确之事。巴在失去前夫时,石榴花开了;而在巴接近剑心,二者慢慢互生情愫时,石榴也渐渐由小到大成熟。在花朵绽放之后便是象征着结果与反思的果实,血红的花朵也在剧情的最后结成血红的硕果,成为了剑心永远的刀鞘。在二人一同生活时,他们耕种蔬菜、经营药草生意,这种象征着生机与疗愈的意象与二者建立羁绊的过程同步、与前后两次剧情高潮的厮杀形成鲜明对比。最后,一切都终结在一片雪地中。雪与雨不同,它寂静无声却刺骨寒冷;当一切怨恨与爱意都已明了,巴与剑心也在面对宿命的终局。
当故事最后,师傅重回剑心当年立碑之处时:三个石墩下的姐姐们是他守护的初衷,而石墩后挂着衣襟的十字架则是他令铭记守护之代价的永恒。
来自:Bangu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