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不少人加了我好友,这才搞懂bangumi是怎么玩的。
不过现在我还是更喜欢写长评,既不打分也不短评,这样的我能为你做些什么呢?
思前想后我决定写这篇文章来阐述我当下的动画观念跟文风,它很大程度上能够展示影响我的主要作品以及我文章的缺陷,希望它能为你打开一个有趣的思路。
言归正传,这是一篇有关看动画的视角的文章。
对于动画,我习惯将1940s出生的日本动画导演作为第一代御宅族导演,每10年一代向后顺延,以20岁至50岁前后参与的作品作为对其评价的材料。这是一种类比了电影导演的主流评价思路的方法。
举例,如果要评价1973年出生的新海诚,我会重点关注的作品是以下几部:
- 30岁前后的《星之声》《云之彼端,约定的地方》
- 40岁前后的《追逐繁星的孩子》《你的名字》
- 50岁前后的《铃芽之旅》
这里举他的原因是他的作品主要是电影跟短片,补起来比较省时间,此外他也是这个视角最适用的导演之一。
直接影响他的作品应该是在他创作观念成型的20岁前后,也就是1990s的时代代表作,比方说以下这几部:
- 《和平保卫战》(1993)
- 《AIR/真心为你》(1997)
- 《幽灵公主》(1997)
顺着就可以想到这几部动画电影的导演押井守、宫崎骏、庵野秀明。
譬如他的早期作品《星之声》跟《飞跃巅峰!》讲述的都是前往宇宙战斗,与所爱的人们分别的少女的故事,前者采用的是被留在地球的男友的视角。这一点要更接近这两部动画共同的致敬对象,出崎统的《网球甜心剧场版》。
其中的代际关系是这样的:
- 《网球甜心》中的教练是导演自己的化身,而少女是电影。
- 《飞跃巅峰!》中的法子跟姐姐大人是《超时空要塞》的侧写,在宇宙中漂流的御宅族们,他们是被动画作品影响,塑造的一代人,也是新世代的动画作品本身。
- 《星之声》中的主人公是只能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保留了奇幻色彩,却很少有奇幻的展开,更多的是身处在日常世界中的诡异疏离感。
从这一点你能推断出作为1960s出生导演的直接继承者,对前辈动画的neta与继承是他作品中很重要的部分,而且他审视的是看动画的人。以这个假设为基础,用有点宅的视角来看,我们能在新海诚的作品中找到哪些元素呢?
-《你的名字》中的“提亚马特彗星”
《你的名字》给人留下的最主要的印象是入夜逢魔时跟陨石坠落之夜,但作为作品主线触发点的这颗陨石却顶着古巴比伦神话中被孩子们一分为二的母神的名字,苏美尔神话要素同样也出现在《追逐繁星的孩子》。
细心的观众可以立马发现这两样是“山兽神”和“拉普达”的面具
即使对她并不了解也没关系,你可以从此后的作品中继续寻找疑点。
对新海诚来说就是《天气之子》。
- “铳”
《天气之子》给人留下的主要印象是“百分百晴女”跟“暴雨中的东京”。而在这些故事之外出现的诡异要素是帆高捡到的那个油布包,占据了很多资源却在在影片的大部分时间都处于隐身状态的东西。
这是它直接致敬对象《鲁邦三世 GREEN VS RED》的要素复现,这个如果不了解鲁邦三世的地位是很难想到的,我们的入手点是另一个画面。
影片中帆高与阳菜从天上坠落的场景:
- 一只手带着手铐是《和平保卫战》
- 在空中相触的两只手则是《千与千寻》
这么一想,作品中出现的“两位警察”、“东京被淹没”对应的《东京毁灭战》跟《卡里奥斯特罗之城》也就呼之欲出了,这部作品的主题是“为了克拉丽丝的自由”,奇怪的那部分恰好是饺子醋。
- “少了条腿的椅子”
《铃芽之旅》的诡异之处是“草太变成了椅子”,除此之外则是“离家出走的少女前往北海道寻找爱人的故事”。
通过之前提到的两部电影我们已经知道90s作品的要素是他创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那么假定作品中的“东日本大地震的伤痛”则是以“阪神大地震”的为基础的继承伸发,再加上非要前往北海道这一点可以直接对应到村上春树的《UFO飞落钏路》,反推就知道少了的那条腿是指男人的第三条腿。
此时要解决的问题则是“北海道跟御宅族动画”的关系。这里就是以年龄为视角的好处,31岁时新海诚在《云之彼端,约定的地方》中提到了“虾夷”,在那里有座梦中少女独自等待着的塔,其结局则是在爆炸中覆灭。
这个世界观是未能实现的“押井鲁邦剧场版”跟《卡里奥斯特罗之城》的混合,由此你也能稍微看出宫崎骏在美少女动画历史上的地位。更进一步地,《追逐群星的孩子》中有着“夷族”,身穿阿伊努民族风格服饰的地底世界雅戈泰也有北海道的要素。
那么由此回到“提亚马特彗星”的问题上,可以推定它的背后可能也是至少一部作品,而且很有可能是宫崎骏的动画。
已经有的备选人群是押井守、宫崎骏、出崎统、庵野秀明。
说到参与了《你的名字。》的安藤雅司,《天气之子》致敬的《千与千寻》正是他在离开吉卜力前的主力作,继续上推他参与的作品就能得到答案。
《幽灵公主》跟《AIR/真心为你》,当被斩落的头颅回归,当真嗣拒绝补完的幻梦,山兽神的死亡便结束,而心之壁再度将人们彼此隔绝,马尔杜克将母神提亚马特一分为二,在越来越远的水面中沉入人的世界。
《你的名字》与它所继承的所有前作的主题一样,对逝去的珍贵之人,珍贵之物的怀念与追寻,《追逐繁星的孩子》吸引了一批曾经过那些作品,知晓它悼念的人是谁的动画师,而它也是新海诚自己的释怀,两种积蓄了十年的感情在此交错才有了这部电影。
至此,我们得出了新海诚“灾难三部曲”中极强的动画neta性质。
既然此后跟此前的作品都是如此,我们就可以用这一结论的延伸来做一个互补论证。
在《你的名字》之前的《追逐繁星的孩子》:
- 瞬的吊坠来自《幽灵公主》。
- 心跟明日菜从瀑布中坠落的场景来自《千与千寻》。
这两部电影在时间上前后脚,那么他们在创作思路上的相近的是符合常识的。
这就可以作为“提亚马特彗星”是其致敬的次要证据。
由此,我们描述出了一个几乎跟动画评价没什么关系的新海诚。
一位致力于继承上世纪九十年代动画作品文脉,侧重要素复现跟再诠释的导演。
这个其实只看其中一部也能感受出来,这里夸张地绕了个圈子。
你会发现这个看法虽然不能解释他的电影为什么好看,却能解释他电影中让人感到迷惑的地方,或多或少都是作者自己的表达或者原型故事在向故事框架拼接的过程中出现的断焊,而这源自他电影创作的基本思路,随着作者年龄跟创作生涯的增长逐渐加深。
对导演作品按照具体时间节点的对比能够帮助观众确定导演的发展轨迹,进而要看到的则是决定他作品给第一次看到他电影甚至是第一次看到动画作品的观众留下印象的“人”。
对新海诚来说就是《秒速五厘米》,在这里介绍一下这个视角的第二个用法,你可以用它来推断制作年份处在两部作品中间的某部作品的思路。
这部作品夹在《云之彼端,约定的地方》跟《追逐繁星的孩子》之间,而对以上内容了解的话就会发现这两部的源流作品存在创作思想的转变。
- 押井/宫崎鲁邦:为了真正的醒来不惜毁灭世界。
-《幽灵公主》/《千与千寻》:人要如何接受时代洪流中无可挽回的失去?
“不知何时起,那种曾经真切的感觉已经变得空虚无物。”
不再用被军人们利用当借口,在《秒速五厘米》他将这一转变描述为空洞的念想与雪夜中想见到却无能为力的煎熬。这是他作为商业片导演思想开始成熟的标志。
用比较俗气的口吻来说,我们的主人公终于发现自己也是在动画的空虚世界中绑架着爱的人,但靠这个吃饭的他离不开动画。虽然因此一直生活在因为对虚幻之物的追求而灰蒙蒙的世界中,真正遇到的时候也只好逃到有火车拦着的那边去,装作是惊觉才追悔莫及。
这样你就能总结出他创作思路的第二个特点:
以被现实压制的梦为中心,以此构成的则是不可逾越的“距离”跟实现这一到达的浪漫故事。
“导演在作品中表现出的自己”跟“作者性”看起来很像,其实是两个概念。它的发展变化实际上更加接近作品本身因为诞生年代的不同表现出的时代性。
另一个好例子是押井守的《空中杀手》(57岁作)。
导演上了年龄之后因为跟观众人生经历、生活方式因为年代不同产生的差异无法弥补,所以这个时候光靠看一般是看不懂的,就算以为自己看懂了基本上也是搞错了,这个时候应该侧重于相近世代的导演对其作品的发展,这里我们用《魔法少女小圆》的剧场版《叛逆的物语》。
- 本作上映是2008年8月,而《魔法少女小圆》第一次立项会议是2008年10月。
- 小圆中灵魂宝石的设定受到了《天使之卵》的影响,新剧场版对《绮丽梦中人》的致敬则是证据。
- 既然对押井守逻辑的再发展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最新的押井守作品或许也会在参考范围内。
那么来看另外两部作品的主要叙事:
- 《天使之卵》:盯着空虚之物的少女跟砸破蛋的少年,破灭与再生的轮回。
- 《叛逆的物语》:在无限的轮回中被藏起的少女再次露出真实的面貌。
所以夹在这两部中间的故事应该是“满溢的空虚之物将少女掩埋”,为她踏上打破世界征途的少年则生活在无尽的轮回中,而事实正是如此。
拍了小圆的新房昭之在30岁的时候还没有开始自己的监督生涯,那么这个方法又该怎么用呢?
退而求其次,除开确定他个人的导演生涯开始较晚之外,也要寻找他担任分镜的TV动画、OVA,对新房昭之来说就是和若林厚史搭档的《幽游白书》,我推荐1993年的52、58(黑龙波大成那集)、1994年的66,空海跟户愚吕的故事以及最后空海的复活是他对这部作品爱的化身。
这一年是动画导演新房昭之的生年。
- 30岁:《幽游白书》《美少女战斗队》
- 40岁:《魂狩》《魔法少女奈叶》
- 50岁:《荒川爆笑团》《魔法少女小圆》
日后做出这个表情的就是小圆了。
40岁的新房还有一个特点是偷偷拍了不少小黄片,创作分散在各种作品中,以跟不同STAFF的深度合作为基础,这是他原画出身又做过多年演出的结果。新房SHAFT的特殊性也是他能成为高产TV动画导演的原因。
而我们熟知的新房昭之实际上是在40岁之后才开始的,跟庵野秀明的创作高峰正好互补,而且他们两人都有在2000年左右跑去拍别的东西的经历。我很推荐用他们两人的平行对比来了解1960年前后出生的动画导演的心路轨迹,这是正好在泡沫经济高峰期作为御宅族生活的一代。
如此你也能发现一个导演的片子中的故事和观众胃口的契合程度跟他的年龄并不一定是正相关的,很多时候单打独斗导演的作品往往会在50岁后跟观众出现较大的断层,而对于他作品在某个时期的评价也很明显受到主要观众年龄层的影响。
当然,这些独断万古的大导演平时是不怎么能见到的。对于平时拍动画片给大家看的导演这个方法能不能用呢?答案是肯定的,我个人推荐用这个视角去看迫井政行,川口敬一郎这两位刚过五十岁没几年的导演,他们也是在某方面相当靠谱但在其他方面有点神人的类型。继续推广的话勉强适用于漫画,但是并不像动画这么好用。
显然这个视角得出的对导演的画像依旧是不全面的,比方说我们这里并没有涉及到《和平保卫战》跟鲁邦三世的关系,《千与千寻》在吉卜力作品中本身的意义,而漏看的东西也不会只有这么一点,也就是是说它得出的同样是一种以导演生活年代为出发点的对作品的误解。最多只是强调了“导演”作为“人”在“动画”的存在,但没法以导演自身为评判依据才用年代打了补丁。
1970s出生的导演大多采用的是“作者对作品应有面貌的声张同样是一种观众性”的思路。
比方说细田守(1967年出生):
- 30岁:《滚球兽的诞生》
- 40岁:《穿越时空的少女》《夏日大作战》
- 50岁:《怪物之子》《未来的未来》
30岁要加上《少女革命》跟《甜蜜小天使》中的演出回数。
他的特点是深受1980年代各种实拍电影的影响,入行的契机就是《穿越时空的少女》旧版电影的导演大林宣彦,问题也在于职业生涯越往后就越喜欢搞大林当年坠机那套二次元三次元混合外加点家长里短。
他在《夏日大作战》中表现的阵内一家外带回归的逆子很大程度上就是导演自己试图融入观众的表现,所以你在他的作品中能看到相似的非人类生活在人群当中,却因为自己的身份感到困惑甚至痛苦的情况。
导演声称作品属于自己,但是一部作品在观众的眼中会有怎样的观感却可以通过在时代中定位导演与观众的位置关系来预判,这样用一个时代的画像加上导演亲自在作品中投影的时代要素来建模一个接近作者的模型,因此可以体验一把导演自己设计作品时候的心理状态,我觉得还是挺好玩的,除开给你的补片日常增加一点成就感之外,也能看到一些作品背后深层的故事。
哦,有一句话很好概括这个视角的特点:
彗星陨落的时候我正在现场,当时只觉得美不胜收。
来自:Bangu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