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フードコートで、また明日。》简评:
作為一名觀眾,我認為影視作品中出現過多的對白常常是個問題。原因是大多時候這些台詞只是作為拋出劇情、設定的方便手段,抑或只是將冗長、無意義的對話美其名為「日常鋪墊」而已。至於它們是否另外能準確透露出角色的人格特質或其它面向(偏見、喜好等等),那就實在是要令人打上一個大問號了!好的對白寥寥幾句便能傳達許多訊息,導演(或編劇)也便不需要再浪費時間解釋許多基本的事,進而使作品變得更加簡潔而非充斥著無趣的解釋性對話。
雖然老話一句:「少即是多」,但演出與對白孰輕孰重並沒有一定的定論。只是隨著觀影習慣的改變,現代觀眾更加在意作品的「表層描述」而忽略其他面向,以至不少作品已然失去利用影像和剪接等技巧去表達故事和情感的能力。但在這股「逆流」中,有少數作品反倒抓住了對白真正的功能–通過演員(聲優)的表演傳達劇本背後的暗示並補足文字中欠缺的情緒。它們向過去的那些經典影視作品(例如李察.林克雷特(Richard Linklater)的《愛在三部曲》(The Before Trilogy))看齊,以自然、流暢、又充滿機智和韻味的對話作為主軸,反而達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我看來,本季播出的《明天,美食廣場見》(下略稱《美食廣場》)正是近期極少數得以抓住上述韻味的佳作。該劇風格接近於自然主義(Naturalism)忽略典型人物的創造,著重於追求人物的氣質特點,這點令我不自覺聯想到勞勃.阿特曼(Robert Altman)的作品。作為劇中主角,和田(C.V.宮崎日和)和山本(C.V. 青山吉能)沒有任何特殊的設定或愛好,行為舉止上就只是為普通的女高中生,和一般人一樣會身材焦慮、手游成癮、乃至鬧彆扭。雖然兩人間的談話內容多圍繞在自己的所見所聞、想法、及彼此間的吐槽與鬥嘴,但在這看似無聊、缺乏高潮迭起的命題背後,本作卻展現出行雲流水般的對話節奏,而非話劇般的機械對話。雖然兩人只是單純地閒話家常,但除了台詞的用字遣詞總是能切合角色的Z世代身分外,觀眾可從中注意到兩人談話主題的自由聯想與轉變是多麼絲滑;而二人在對話中扮演的「角色」也並非始終如一,同一人上一秒可能是扮演吐槽役,下一秒就轉為新話題中的拋梗者了。就如同現實中死黨間的閒聊一樣,這些對話並不具備特定的發展方向,難以預測的結果使觀眾能更加投入於作品中而不感到無聊。
兩位主役聲優的表現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特別是宮崎日和,考慮到本作甚至是她的出道作,無疑更凸顯了她在這方面的天賦。她們的演出成功地將兩位看似毫不起眼的「凡夫俗子」,轉變成了討喜且令人難忘的角色。有時我甚至不覺得她們是在「扮演」一個角色,而是她們自己就是角色本身。這也側面證明,角色的成功塑造並非總是取決於設定上的複雜度或完整性,我想更多時候觀眾真正在乎的,或許只是作品是否誠實地反映了人物應有的面貌。
若沒有與之呼應的畫面呈現,再出色的對白也難免顯得單薄,因此導演在鏡頭設計上採取了耐人尋味的做法,令這些對話的魅力被進一步放大。劇中兩位主角的座位被有意安排在了同一邊,表面理由是她們都討厭坐在對面看起來「難坐得要死」的木頭椅子上,但實際原因很可能是這樣才能同時展現兩位主角的面容。本劇在分鏡上常採用這種類似「曬衣繩」式的構圖,優點是能減少面部切換的次數,避免令觀眾在長時間的對話中暈頭轉向。同時這也令整個背景空間更像是一個劇場舞台,正面的中、遠景鏡頭代表的即是台下觀眾的不同視角,並與其他主角間的主觀鏡頭和動作特寫配合出錯落有致的韻律感。但本劇的鏡頭與剪輯並未因此「侵入」至敘事中,而是保持著一段距離,不帶感情地輔佐對話的進行。
有趣的是,《美食廣場》並不具備傳統意義上「起承轉合」的三幕式結構,取而代之的是兩位女高中生間的私密對話所組成的若干日常切片,當中情節的存在被刻意淡化。不同於同類作品常使用時間流逝來表現主角們的成長或關係的變化,在本劇中上述兩點是從一開始就確定的,而沒有出現任何改變。「時間」這項元素在劇中被刻意模糊了,觀眾無法得知每個片段間隔多久,可能是一天、一週、甚至更久!另外全劇有超過八成的時間,場景皆被侷限在單一空間的單一位置中。這樣的作法讓觀眾不再只是單純具備全知視角的觀察者,而是能進一步融入情境,彷彿成為背景中的一位路人甲。在隨意的不同日子、相同的時間點中,他們都能看到同樣的面孔出現在熟悉的地方,並在有意無意中「竊聽」到她們高談闊論的內容。因此,如何從這些有限的訊息中去進一步推敲出兩人的關係、性格、背景等訊息,就成為了一項有趣的挑戰。顯然地,兩人的塑造要比表面更加複雜,譬如和田真的就只是單純一副憤世嫉俗、頭腦簡單的樣子嗎?還是和不少人一樣在不同的場合會表現出不同的人格面具(persona)呢?正因為解謎的過程充滿樂趣,因此就算謎底結果如何似乎也不重要了。
儘管如此,《美食廣場》仍有難以忽視的瑕疵。譬如作為背景的美食廣場,顯然在氛圍上和現實中的相同場所有很大出入,缺乏人類活動的生命力,可說是安靜的令人不安。除了少數過場,多數時候觀眾聽不見理應存在於背景中的各種環境聲響或其他顧客的耳語,這無疑將該劇極力營造的真實感抽離,削弱了其一大魅力來源。此外,儘管劇中線索已巧妙隱藏在對白中,但出於某種原因(可能是對觀眾想像力缺乏信心),編劇選擇將這些訊息(包括兩人在學校的人際關係和兩人初見面的過往)另外以插敘或回憶切片的取巧方式來二度呈現這些資訊。我不認為這是個高明的做法,尤其是當這些謎底其實並不稱得上多麼細膩精妙時。若觀眾是憑藉自己的力量推敲出這些設定,我相信即使結果再普通一般也不會有太大的怨言;但若謎底是由編劇直接送上,在觀感上顯然會產生巨大的落差,想像的空間也就因此消失了。而當敘事背景脫離出「美食廣場」這個特殊空間時,本劇也就失去了最重要的特點,而變得與一般的學生動畫毫無二致–甚至還顯得老套。
作為一次帶有實驗性質的嘗試,我認為《明天,美食廣場見》儘管在部分細節上把握不夠到位,部分橋段的設計仍顯保守,但整體而言依然不失為一部佳作。該劇成功為傳統的日式青春題材動畫提供一個新的切入點:角色的反應與行為並非只是為了推動劇情和創造笑料而存在,而是因為她們和觀眾一樣擁有七情六慾。同時,它也證明了即使是普通人最平凡不過的一個夏日午後,也同樣具有被敘寫的價值,因為它或許正代表了一個龐大群體背後共同的思考、快樂、與煩惱。相較於制式化的「人設」標籤,和田和山本這類複雜而立體的靈魂,或許更能貼近觀眾並道出他們的心聲。
来自:Bangu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