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骨精下马换来哪吒出世——经典动画《哪吒闹海》幕后揭秘

KeKe 0
文\傅广超

​上回说到,1958年中苏关系的恶化最终导致了动画片《哪吒闹海》的合拍计划胎死腹中。此时最为失落的莫过于为剧本和洽谈投入了巨大热情的王树忱。此后,他一直在等待一个重新孕育《哪吒闹海》的机会。谁知,等来的却是一场浩劫。

 

爆发的小宇宙 ​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大量的优秀美术片被当作“反革命的宣传书”批判、禁映。美影厂开始“停产闹革命”,其间断断续续推出的作品也多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短片。国外动画飞速发展的十年,是中国动画步履蹒跚的十年。 

 

白骨精下马换来哪吒出世——经典动画《哪吒闹海》幕后揭秘

1967年10月的《电影批判》头版对《大闹天宫》等美术电影进行批判

 

 

 

白骨精下马换来哪吒出世——经典动画《哪吒闹海》幕后揭秘

木偶片《小八路》(1973年) 导演:尤磊

 

白骨精下马换来哪吒出世——经典动画《哪吒闹海》幕后揭秘

剪纸片《带响的弓箭》(1974年) 导演:胡进庆

 

白骨精下马换来哪吒出世——经典动画《哪吒闹海》幕后揭秘

剪纸片《带响的弓箭》(1974年) 导演:胡进庆

 

文革前后的多数美术片画面风格、人物造型和动作都较为写实,内容也多以“阶级斗争为纲”。大多数影片今天已经很难再看到。

王树忱后来曾在文中写道:“在‘大写十三年’的高压下,美术电影领域再也见不到神话人物了。接着‘四人帮’挥起‘铁扫帚’把童话形象也给扫地出门。路子越走越窄,处于‘死了可惜,活着难受’的‘休克’状态”。

注:1963年1月,时任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上海市市长的柯庆施提出了著名的“大写十三年”:“今后在创作上,作为领导思想,一定要提倡和坚持‘厚今薄古’,要着重提倡写解放十三年,要写活人,不要写古人、死人。我们要大力提倡写十三年——大写十三年!”

1976年“文革”结束,美术电影事业也像哪吒一样在经历了“一番生死磨难”后“重抖威风回到人间”,被束缚了十年的动画艺术家们终于准备大展拳脚了。

回忆到这里,阎善春的语速也变得轻快起来:“正式的影院片、大片十年没搞,所以特伟先生呢,就想搞一部片子。”

 

白骨精下马换来哪吒出世——经典动画《哪吒闹海》幕后揭秘

特伟(1915—2010)

 

​ 特伟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首任厂长,也是一位造诣深厚的艺术家,执导过《骄傲的将军》、《牧笛》等影响深远的短片后一直有导演一部动画大片的想法。文革结束后回到厂长任上,他终于能够把这个想法付诸行动了。但是,原本计划上马的还不是《哪吒闹海》。

“白骨精”下马 

据严定宪回忆,当时厂里决定要在1979年推出一部动画影院长片来向国庆30周年献礼,最早选定的题材是《三打白骨精》(后来的《金猴降妖》),由特伟亲自担任导演,他则作为主要的动画设计进入了摄制组。 

 

白骨精下马换来哪吒出世——经典动画《哪吒闹海》幕后揭秘

1978年《人民电影》第1期,特伟透露上海美影厂1978年的生产计划

 

​1978年初,阎善春也参加了《三打白骨精》摄制组:“(特伟)把所有动画片的主力都集中在他这个摄制组。文化大革命期间十年没搞(长片),大家积极性很高。”

同样作为动画设计进入了《三打白骨精》摄制组的常光希回忆:“基本上剧本有了雏形,成立了一个初步的摄制组,近20个人吧,我们就先去下生活了。”

 

白骨精下马换来哪吒出世——经典动画《哪吒闹海》幕后揭秘

1978年初,原《三打白骨精》剧组主创在江苏宜兴善卷洞“下生活”

 

​ 关于《三打白骨精》为何临阵下马,不同的亲历者谈及了不同的原因。严定宪谈到,当时《三打白骨精》的题材很热门,绍剧电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从60年代开始就红极一时、长盛不衰,文革后再次掀起一阵“三打”热,甚至影响了不同门类文艺作品的创作。题材的“撞车”和制作周期的紧张在一定程度上都导致了动画片《三打白骨精》的搁浅,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在今天看来似乎有点滑稽,但在当时却十分敏感的原因。

 

白骨精下马换来哪吒出世——经典动画《哪吒闹海》幕后揭秘

绍剧电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1960年)上海电影制片厂 天马电影制片厂

 

​阎善春对得知拍摄计划取消时的情形记忆犹新:“我们一进房间(就听到人喊):‘哦!不搞了不搞了!’我们生活都下了,怎么不搞了?因为这部片子报到北京,夏衍先生讲,现在不要搞,因为刚刚打倒四人帮,外面把江青比作是‘白骨精’,你们现在搞不是跟外面(的说法)扯到一道了?就不大合适了。”

 

白骨精下马换来哪吒出世——经典动画《哪吒闹海》幕后揭秘

张仃在漫画作品《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让江青化身为“白骨精”。

 

​由此可见,当时的创作人员并没想搭政治的“顺风车”。可是就像阎善春说的:“摄制组都成立了,人员都动员起来了,总归要进行工作了。”就这样,沉寂了整整20年的哪吒终于有机会登场了。

“福将”王树忱 

好不容易开起来的大船就这样搁浅了,动画片《三打白骨精》的主创们都心有不甘。片子总归要赶在1979年国庆前完成的,可这个时候再另起炉灶还来得及吗?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王树忱翻出了自己尘封了20年的《哪吒闹海》剧本。

“正好王树忱说他有《哪吒闹海》(的剧本),原本要和苏联合作的,稍微动一动就可以(拍摄)了,拿上去60多分钟啊。”严定宪回忆道。

就这样,厂里正式决定将《哪吒闹海》打造为向三十周年国庆献礼的重点影院大片,不仅把原本参加《三打白骨精》的大部分精锐都投入《哪吒闹海》摄制组,还为它配备了有史以来最强的导演班子:王树忱、严定宪、徐景达(阿达)。这三个在当时都能独当一面的导演在《哪吒闹海》中实现了最完美的合作。

 

白骨精下马换来哪吒出世——经典动画《哪吒闹海》幕后揭秘

《哪吒闹海》的三位导演:王树忱(中)、严定宪(左)、徐景达(右)

 

​根据常光希的叙述,我们可以得知三位导演是这样实现“强强联手”的:“王树忱总抓严定宪主要是负责原动画、角色表演阿达主要负责整个艺术风格特别是背景设计,所以他们的分工其实非常清楚、非常明确。”

阎善春作为美术设计人员也进入了《哪吒闹海》摄制组,他对这个导演组合的形容是:“不得了!这个导演班子以前没有,以后也没有,太强大了。”

 

白骨精下马换来哪吒出世——经典动画《哪吒闹海》幕后揭秘

王树忱(1931—1991)

 

​王树忱是动画界才华横溢的“多面手”,由他编剧或导演的多部影片都风格迥异,让人回味无穷。此外,他在漫画、国画上也有很深的造诣。最难得的是他可以做到在不同题材作品中将娱乐性和艺术性巧妙地融合。在《哪吒闹海》摄制的工作中由他来整合三位导演的优势,进行总体掌控,在编剧署名时,他使用了笔名“王往”。

 

白骨精下马换来哪吒出世——经典动画《哪吒闹海》幕后揭秘

严定宪导演《哪吒闹海》时的工作照

 

​严定宪则有扎实的原画功底,工作一向严谨、细腻,曾经在《骄傲的将军》、《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经典影片中担任动画设计,并出色地完成了《大闹天宫》中孙悟空最终的造型定稿,“文革”期间参与导演了多部难度极高的写实风格动画片。在《哪吒闹海》摄制组中,严定宪担起了对影片角色表演、动画设计进行把控的重任。

 

白骨精下马换来哪吒出世——经典动画《哪吒闹海》幕后揭秘

徐景达(1934—1987)

​大家喜欢亲切地称呼徐景达为“阿达”,在他参加的大多数影片中也一向都以“阿达”署名,还与王树忱同属“美影漫画三剑客”之列。广泛的爱好、深厚的艺术修养使得他之后导演的每部作品都卓尔不群。他的代表作《三个和尚》更是成为第一部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的中国动画片。

1978年5月,《哪吒闹海》摄制组正式成立,精兵强将们都在枕戈待旦、跃跃欲试了。

《哪吒闹海》的摄影师之一蒋友毅这样总结道:“美影厂在几个社会发展的节点上都能搞出好东西。《大闹天宫》,建国十周年之后,第一部大片、长片。大家的积极性、积累啊,都在这里能够爆发出来。《哪吒闹海》也是在一个节点上,文化大革命以后,大家都想搞片子,又碰上一部大片,所以人的积极性用不着调动,它自己就起来了。天时、地利、人和,都聚在一起。社会的发展、人才的聚集,都在这个点上爆发出来了。”

内心最激动的想来莫过于“多年夙愿终得偿”的王树忱。阎善春说:“机会给了有准备的人,王树忱是个福将。如果一上来就搞《哪吒闹海》不可能有那么多人给他。现在证明《哪吒闹海》是个非常好、非常棒的本子。”

这真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也正是二十年前的阵痛,才换来了二十年后重生的那个更趋完善和丰满的“哪吒”。

-未完待续-

记者、撰文\傅广超

资料图片提供\严定宪 林文肖 陈光明 王一迁


参考资料

王树忱:《<哪吒闹海>的剧本改编和银幕体现》,《电影通讯》1979年第4期,第33页。

下期预告:

·小说《封神演义》中的“哪吒”为何如此乖张暴戾?

·动画片《哪吒闹海》对小说《封神演义》进行了怎样的“提纯净化”?

·为什么观众会选择记住动画片中的哪吒而忘记小说中的哪吒?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图片 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