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和朋友一起在户外野营,明明站在同一个草地上,别人若无其事,而你却已经被蚊子咬得满腿红肿、奇痒难耐。更让人费解的是,哪怕大家都被咬了,有的人只留下一点淡红印记,有的人却要连抓好几天,还可能引发大面积过敏反应。
为什么同样是蚊子咬,不同人会有天壤之别的反应?过去,我们总是归结于皮肤敏感或者体质差异,甚至开玩笑说“你的血比较甜”。但这些说法并不能真正解释,我们的皮肤和神经系统是如何做出痒这个反应的,又是谁在调控它的阈值。
最近,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麻省总医院的科学家们在《自然》(Nature)期刊上发表了一项重磅研究,首次揭示了一种此前几乎不为人知的免疫细胞——GD3型γδ T细胞,可能是决定我们痒不痒的幕后推手。这些细胞通过分泌一种名为 IL-3 的分子,悄然影响着我们皮肤里的感觉神经元,调控它们对蚊子唾液这类过敏原的敏感度。
瘙痒不只是神经的事
在我们的印象中,瘙痒似乎是最典型的神经性瘙痒,蚊子叮咬、衣服摩擦、头皮发紧,往往第一反应是痒了就挠一挠。但现代生物学研究发现,瘙痒其实是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联手演出的复杂互动,甚至在过敏性瘙痒中,免疫系统往往是先发指令的一方。
首先,皮肤是我们身体最大的感觉器官,密布着各种类型的感觉神经元。这些神经元不仅能感受到温度、压力、疼痛,还能识别出瘙痒这种特殊信号。当蚊子叮咬皮肤时,它的唾液中包含多种蛋白质,会被神经元误认为是入侵者。这些神经元立即启动保护机制,传递电信号,引发抓挠行为——这是瘙痒的第一层机制。
与此同时,感觉神经元会释放出神经肽等信号分子,激活皮肤局部的免疫细胞,比如树突状细胞、肥大细胞和T细胞。这些免疫细胞释放出炎症因子,进一步引起局部红肿、发热、发痒等过敏症状。这种由神经启动、免疫放大的过程,被称为神经-免疫耦合反应。
在慢性过敏状态下,例如湿疹、慢性荨麻疹,这种神经-免疫耦合会变得异常敏感,神经元被反复训练后,其阈值降低,即使轻微刺激也会触发强烈瘙痒。这就是为何一些人即使没有明显的蚊虫叮咬,也会反复瘙痒难忍。
GD3 细胞与 IL-3——给神经“上弦”的幕后搭档
在传统的免疫学分类里,γδ T 细胞一直被视为皮肤屏障里的少数派,因为其数量少、功能模糊。但这次发表在《自然》期刊的研究揭示了他们的作用。
研究团队首先对多种免疫缺陷小鼠进行抓痒行为筛查,结果发现——唯有缺乏γδ T 细胞的鼠,对各种过敏原如尘螨提取物、蚊子唾液等几乎不挠痒;而缺少B细胞或经典αβ T细胞的小鼠,瘙痒反应则基本正常。这提示γδ T细胞在第一道防线里扮演了关键角色。
进一步的单细胞转录组和流式分析把目光锁定到一种此前未被充分描述的皮肤表皮亚群GD3 细胞上。它们常以 Vγ4?Vδ4? 的 TCR 组合出现,形态上与经典树突状表皮 γδ T 细胞不同,却与感觉神经末梢挨着地分布在表皮基底层。更重要的是,这些 GD3 细胞在基础状态下就大量表达 IL-3 基因,而同样的活性在其他皮肤免疫细胞中几乎检测不到。
那 IL-3 究竟做了什么?实验显示,单独注射 IL-3 不会让小鼠发痒,但如果先给皮肤打一针 IL-3,再接触微量过敏原,神经元会像被提前上弦一样,轻轻一碰就会使抓挠次数飙升。无论是删除 GD3 细胞本身、敲除 IL-3 基因,还是让感觉神经元失去 IL-3 受体(Il3ra),小鼠都对过敏原无动于衷。研究还在体内、体外实验证明,IL-3 通过 JAK2-STAT5 信号轴,让 PEP1 亚型感觉神经元的阈值瞬间下移。它不直接制造瘙痒信号,而是把神经元调成高灵敏模式。
这意味着,决定你被蚊子咬后痒不痒的,并非只是皮肤表面那点红疹,而是前台的感觉神经元是否已被后台的 GD3-IL-3 通路预先调校。在人类皮肤中,也检测到与小鼠 GD3 细胞转录谱高度相似的 γδ T 细胞群——若这一同源机制被进一步证实,阻断 IL-3 或其受体,乃至靶向下游 JAK2-STAT5 通路,都可能成为治疗慢性瘙痒与过敏性皮肤病的新方向。
总结
下回户外遭蚊叮咬,不妨想想,皮肤深处那群不起眼的 GD3 T 细胞正在裁定你是否要挠痒到天荒地老。它们释放的 IL-3 像给感觉神经元拧旋钮,可以把痒感开关调大或关小。读懂这场神经-免疫的悄声对话,不仅解开“为什么我这么痒”的生活谜题,也为慢性瘙痒和特应性皮炎等顽症点亮了全新靶点。或许未来,一支阻断 IL-3 通路的小喷雾,便能把夏夜的宁静还给所有“易痒体质”——这正是基础科研最动人的期待。